不能出去旅游?这个地方既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

“这个玉米叶做的鞋垫好,吸汗透气又环保。”
“小兔子正在吃胡萝卜,还有个大肚腩,我太喜欢这张剪纸了。”
“面除了能吃,还能捏面人,而且不腐坏?这太神奇了!”
9日晚,在长春文庙广场举办的第二届吉林非遗节上,老中青少几代市民与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邂逅,令人惊喜的是,与市民“零距离”的竟然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图片
市民与我省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相约
剪纸、刻字、面人
……
旋转在指尖上的非遗
用实力“圈粉”
“阿姨,你看我剪的蝴蝶漂亮吗?”5岁的萍萍向记者扬起自己的新作品,脸上乐开了花。
现场手把手教孩子玩剪纸的,是老怀德满族剪纸、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闫雪玲,她初衷挺简单——为剪纸艺术“圈粉”,特别是娃娃们,以助传承。在她的展台上,生动活泼的生肖剪纸最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而团扇、挂件等剪纸衍生品则是“销量王”。
“扇子上面粘贴了手工剪纸,为生活用品增添艺术感和内涵,这与现代人的需求很对路,市场反馈非常好。”闫雪玲说,这是自己今年首度参展,长春市民对剪纸艺术的不离不弃令她欣慰。
图片
图片
老怀德满族剪纸传承人闫雪玲与小小剪纸爱好者交流
“用这么大的刀也能在这么小的葫芦上刻字?”没错,苏氏传统刀刻技艺传承人苏鹏现场就用“扁铲”在葫芦上刻字。10元钱的鸡蛋葫芦还提供免费刻字服务,有了吸睛法宝,展位客似云来。“吉祥如意”“福如东海”……许多市民接过刻有祝福话语的葫芦,立马稀罕地把玩起来。“我想结交朋友,与长春本地的艺术交流、切磋,抱团做强吉林省特色非遗艺术品。”苏鹏说。
白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白春雨创作的高大面人,长白山木旋制作技艺传承人贾广怡展示的各类木艺器皿,前郭县郭尔罗斯布艺传承人徐卉带来的绳编、盘扣、刺绣……人们流连在各个展位间,惊叹着艺术品的“好看不贵”!
图片
图片
白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白春雨展示技艺
多姿多彩的非遗艺术品
被热爱艺术的长春市民
盛赞为“宝藏”
而这些“宝藏”其实离生活很近
市民宋女士在东霖草编展位上选购了以玉米叶为原材料的手拎包。“听说成手技师得用3天时间才能编出一个包,手工艺品确实是无价的。”
宋女士的认可,让展位负责人芮庆生很高兴,他拿着一双草编拖鞋,向围过来的市民“科普”,“这个鞋得先编辫,然后盘上,再上梁、纳底,两天时间才能做一双,纯手工的魅力就在这。”
图片
吉林省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带来的草编拎包
做足东北玉米叶资源的,还有吉林市赵氏烫画传承人赵广清。
现场,他手拿烙铁,在玉米叶上作画的情景,不知进入了多少人的镜头。以平绒布做画底,将剪好形状的玉米叶粘在布上,再进行烙画,80摄氏度的高温,只要手稍微一停,玉米叶就会被烫漏……技艺之精湛,引人惊叹。
“用足本地资源,变废为宝,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能为艺术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赵广清说。
图片
赵氏烫画传承人赵广清现场展示技艺
查干湖15公斤以上的胖头鱼皮,经过20多道工序,就能被巧手制作成非遗艺术品。
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毳近来正在破解高端艺术品普及率不高的瓶颈。这回她带来了接地气的鱼皮挂件、挂饰等,辅助传统缝绣技艺,一个个价值百元的生肖挂件格外畅销。
图片
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令市民惊叹
除了指尖上的藏品
那些舌尖非遗
也造就了一个个爆品
“真没想到非遗节人气这么旺,才一晚上,我带的货就基本售罄,刚才赶紧打电话让公司补货。”
谁家展品如此畅销?是来自敦化市的小万庄腌鲜酱菜和满族传统手工煎饼。
两项非遗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刘建军告诉记者,他把公司最好的产品都带来了,“以前这些吃的东西只在餐桌上展示,这回我们的非遗项目走出了小县城。”忙碌着与市民交付货、添加微信好友,刘建军说,长春人的热情令他对产品更有信心了。
从事朝鲜族传统料理长达35年的金松月老人,是朝鲜族传统泡菜传承人,她本想借此行将美味辣白菜推广给“长春美食家”,没想到根本不用她介绍,现场就掀起抢购热潮。
“这是我第二次来长春参展,虽然经历疫情,但这里传承非遗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特别好。”金松月由衷地点赞说。
图片
市民现场体验陶艺之趣
图片
徐氏中国结展位始终门庭若市
非遗展出13日截止哦
快去打卡!
来源:掌上长春 记者/摄影:毕馨月
编辑:刘素娜
主编: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