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普通人

图片
《早上好》(空军卫生队吴美玉) 1964年作
图片
《浴日图》 1962年作
广州日报讯(文、图: 卜松竹 通讯员:李偲毓) 进入8月,广州艺术博物院三楼杨之光艺术馆换展了。“火红的岁月:院藏杨之光笔下的工农兵题材作品展”正式揭幕。院方表示,希望观众透过这个展览,对杨之光的创作思路及艺术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
杨之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原籍广东揭西,生于上海。早年曾先后师从李健和高剑父,学习书法、篆刻和中国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徐悲鸿等的指导。1953年毕业后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历任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等。在上世纪50年代初所提倡的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艺思想指引下,杨之光深入生活,到海南要塞的海军部队,到湖南的空军基地,到煤矿,到渔港、农村等地体验生活。他在艺术创作中努力寻找“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
院方专家介绍,杨之光深受徐悲鸿、蒋兆和等老师的影响,把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技法运用到中国画的造型形式中去。他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体现出坚实的造型能力与精湛的表现技巧。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朴实而朝气蓬勃,表现了纯朴、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次展览从杨之光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大批作品中精选出上世纪50至70年代以工人、农民、部队战士为题材的共27件作品进行展示。包括了《浴日图》《铁杆僚机董小海》《早上好(空军卫生队吴美玉)》《幼儿园好阿姨苏齐欢》等技法精湛、主题鲜明的作品。
现实题材绘画具有记录时代风云和凝固细节瞬间的强大能力,较之更加“精准”的摄影,画家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空间可以突破“实景”的局限,在有限的画面中“拼接”进更多的素材,共同构成强大的感染力,展现更为写意、宽广的背景空间。杨之光的这些画作,让我们在数十年后得以一睹当年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普通人”的写真。那些专注的目光、温和的笑容、轻松的体态,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艺术家用笔墨记录下医护人员、志愿者、保安、清洁工、军人等奋战在一线、基层的普通人。对比杨之光的这些画作,我们不难理解现实主义题材的生命力,感受到那种聚焦于具体的“人”而带来的感动;同时,也对类似题材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新的认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