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解读广东上半年经济运行“七特征”

杨新洪

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特征一:修复

修复基本面,全年广东GDP增长每个百分点影响将达一千一百亿经济总量

经国家统一核算,2020年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34.20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经济基本面得到正向修复,企稳上升。其中,一产增长1.6%,二产下降6.2%,三产增长0.1%。

(一)从历史数据看,广东上半年经济为首个负增长年份。

2020年上半年广东GDP同比下降2.5%,是“1992年实施分季核算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表1 广东历年GDP及92年分季核算以来上半年增长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信息网。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下,广东经济基本面正在较快修复。经测算,全省二季度当季增速*a已转为正增长1.0%。但相比于全国3.2%的当季增速,广东经济修复情况仍显不足。

在31个省份中,广东经济体量不论年度还是季度、半年都居全国第一,每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总量也是最大。上半年GDP每一个百分点影响总量近500亿元。按照二季度收窄修复情况测算,若前三季度增长1.0%,GDP总量将达78042.00亿元,每一个百分点影响总量780亿元;若全年增长3.0%,GDP总量可达112222.00亿元,每一个百分点将影响总量过1100亿元。

表2 上半年广东分行业增长、拉动与构成情况表

(二)从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行业看,“四正五负”行业增长变化影响全省经济运行基本面修复。

表3 上半年广东分行业增长、拉动与构成情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

一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等四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8%、0.9%、9.0%、4.7%和5.6%,支撑整体经济向上运行。其中建筑业当季增速达11.2%,与9.7%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匹配。金融业当季增速达10.1%,拉动率达0.8%,尤其是货币金融当季增速达11.8%,拉动率达0.7%,其余资本市场、保险业、其他金融业均实现正增长,分别达到5.3%、1.7%和10.0%。

二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四个行业逐步修复。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分别下降9.0%、27.3%、11.5%和1.8%,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1.5个、11.5个、3.7个和0.9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成为影响整体经济修复的最大因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下降6.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7.3个百分点,工业下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3%、-7.1%和-1.7%,比一季度提高了8.2个、7.2个和8.6个百分点。虽然广东工业比一季度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全国工业恢复情况相比较仍显缓慢。上半年规上工业全国下降1.3%,广东下降6.4%,相差5.1个百分点,影响GDP增速达1.5个百分点以上。由于占GDP比重达34.8%的工业恢复情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拉动率低至-2.7%,影响了整体经济的修复速度。

从全国来看,广东工业生产修复速度明显落后全国和东部主要省份。上半年,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全国大5.1个百分点,影响GDP1.5个百分点多。江苏同比增长1.1%,比一季度提高8.9个百分点;浙江同比增长0.3%,比一季度提高10.5个百分点;山东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7个百分点。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虽逐月改善,但收窄幅度低于江苏和浙江,略好于山东。

影响广东工业修复增长水平比全国和东部主要省份低主要有“四个层面”因素:

1.广东工业行业集中度高。从四省工业行业结构来看,广东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的行业只有3个,其中电子行业占比接近三成;其余三省主要行业比较分散,占比超过5%的行业分别有5-7个。广东比重超过5%的3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达到了28.9%,这一块工业经济受疫情和中美贸易冲击最直接也是影响最大的,由此拖累广东规上工业修复。

表4 四省主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b

注:数据分别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

2.广东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降幅大。广东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经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增加值降幅从年初2月的下降26.6%收窄至5月的下降12.6%,收窄14.0个百分点;而江苏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增速至5月已收窄至下降2.5%,收窄17.5个百分点;浙江增长1.5%,收窄19.3个百分点,已恢复到正增长水平。

3.广东近10年二产尤其是工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2011年至2020年的上半年二产占GDP比重看,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比重均有所下降,广东二产占比从2011年上半年的51.4%下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38.2%,下降1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从48.2%下降至34.8%,下降13.4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占比降幅多9.1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广东二产占GDP比重为38.2%,与江苏、山东、浙江比,二产占比处于较低水平,分别比江苏、山东和浙江低4.9个、0.2个和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广东规上工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直接影响GDP增速0.338个百分点。

表5 近10年上半年全国及东部主要省份产业占GDP比重 单位:%

注: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局2011-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

4.广东规下工业增长也处于弱增长状态。上半年,全省规下工业增加值1101.80亿元,同比下降7.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8个百分点。分地市看,有8个市增加值增速为正,其中肇庆、汕尾、韶关增速较高,分别增长7.9%、6.5%和6.4%。

(三)从宏观指标匹配性看,全省指标降幅收窄对经济基本面修复呈现一定支撑但偏弱。

上半年广东GDP下降2.5%,与一季度相比有所收窄,但宏观指标的匹配性整体偏弱。各项指标扣除价格因素后,供给方除金融指标对全省评估结果强支撑外,其余规上工业下降6.7%、货运周转量下降13.3%,均为负增长,但比一季度分别收窄了7.5个和12.7个百分点;需求方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收窄至-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进出口增长评估也仍为两位数负增长;宏观方面的税收增长、财政支出增长仍为两位数负增长、而社会用电量增长收窄至-2.1%。可见,这些宏观指标的降幅收窄对全省上半年GDP降幅收窄存在一定支撑,反映今年下半年更应继续加大力度,对症下药、补欠补短。

就各市宏观指标匹配性看,指标整体匹配性偏弱。其中强的市为9.5%,处于中间和不强的市占比达到90.5%。大部分地市供给方、需求方、宏观方指标与一季度环比有所收窄或由负转正。从供给方面来看,匹配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2个地市: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阳江、肇庆和清远;从需求方面来看,匹配性高于全省水平的有12个地市: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肇庆和清远;从宏观方面来看,匹配性高于全省水平的有14个地市: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汕尾、东莞、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和云浮。其中有5个地市,三大宏观指标匹配性均高于全省水平,分别是:珠海、汕尾、东莞、江门和阳江。

特征二:际善

际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边际变化持续改善

上半年,在全省积极应对疫情以及各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得到一定程度修复并持续改善。经测算,上半年广东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分别影响GDP下降2.5个和0.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上升0.8个百分点。

表6 上半年广东三大需求(测算)拉动率 单位:%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经济数据。

(一)投资这一架“马车”是一个亮点,增速逐月提高并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7174.68亿元,同比增长0.1%,今年以来首度实现正增长,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5.4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9740.80亿元,同比下降1.5%;房地产开发投资7433.89亿元,增长2.5%。从全国范围看,广东固定投资增长势头较好。上半年,广东投资增幅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地区高3.2个和0.8个百分点,比江苏高7.3个百分,比浙江和山东分别低3.7个和1.2个百分点,在东部十省市中位居第六位。

(二)消费这一架“马车”持续回暖降幅收窄,走势主要受汽车和石油销售下降影响降幅大。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26.46亿元,同比下降14.0%,降幅比1-5月收窄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5.0个百分点。从当月来看,消费市场不断向好,6月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4.85亿元,同比下降6.8%,降幅比5月提高0.8个百分点,比4月提高6.2个百分点,比3月提高14.8个百分点。

与全国以及东部主要省份相比,广东消费市场增长仍显乏力。广东是消费大省,多年来消费总量居全国第一。当下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大,商务活动减少,人员省外流入和省内流动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消费意愿减弱,造成广东消费受影响程度要高于全国和山东、浙江。

具体来看,广东与全国和东部主要省份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幅度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汽车类消费拉低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7.1个百分点。上半年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31.5%的汽车类商品零售下降20.5%,跌幅比全国深5.3个百分点,比山东和浙江分别深7.7和4.0个百分点,直接拉低全省消费增长7.1个百分点。在全省主要汽车销售企业中,只有广汽丰田上半年汽车销售额实现正增长,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传祺等均同比下降。

二是石油类拉低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8个百分点。上半年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2.7%的石油类商品零售下降25.4%,跌幅分别比全国、山东和浙江深7.0、2.3和1.4个百分点,直接拉低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8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下降20.9%。

三是高端消费、商务活动减弱,化妆品类、烟酒类跌幅比全国、山东、浙江深,通讯器材广东下跌而全国增长。1-6月广东化妆品类消费下降11.3%,跌幅比全国、山东和浙江分别深11.1、3.7和19.4个百分点;商务活动减少,1-6月烟酒类消费下降12.9%,跌幅比全国、山东和浙江分别多9.8、2.8和28.5个百分点;1-6月通讯器材下降2.2%,增速比全国低8.0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这一架“马车”形势有所好转,其中加工贸易仍是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

上半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万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21.5%,同比下降7.1%,同期全国下降3.2%。其中全省出口1.82万亿元,下降8.5%,同期全国下降3%;进口1.24万亿元,下降5%,同期全国下降3.3%。6月份,进出口5795亿元,增长0.8%,出口3469.3亿元,下降1.8%,进口2325.7亿元,增长4.9%。

一是全省进出口构成中加工贸易影响大。上半年全省进出口中加工贸易达8387.20亿元,占全省出口贸易46.2%,同比大幅下降21.7%,是影响广东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因素。从本质上讲,加工贸易是“硬贸易、真功夫”,是制造业实体经济带来的直接支撑,其升降影响着全省贸易总盘子的变化,而且关联度高,抓好工业出口交货是撬动进出口乃至经济的重要杠杆与抓手。

二是广东出口交货值降幅大占比高。1-5月,全国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6.2%,其中广东下降12.1%,浙江下降11.1%,江苏、山东均下降5.3%。从出口交货值占比看,1-5月,全国完成出口交货值43619.6亿元,其中广东11606.9亿元,比重约26.6%,超四分之一;江苏7806.6亿元,占全国的17.9%;浙江与山东占比较广东、江苏低,分别为9.6%和5.3%。

三是重点企业出口交货值降幅较小。出口交货百强企业完成交货值6784.23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6.1%,同比下降1.1%。6月当月,百强企业合计增长23.0%,高于全省水平17.5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实现正增长企业55家。其中OPPO移动、维沃通信、新宝电器、乐金显示和东莞长城开发均是今年新增出口,当月合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25.78亿元,拉高全省11.1个点。

特征三:收窄

收窄下降幅度,全省上半年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变化普遍“二季好于一季”,大部分指标收窄幅度在2-12个百分点之间

(一)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持续收窄。

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931.88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1-5月收窄2.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同比增长3.9%,比5月回升4.4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

一是分行业看,增长面持续扩大,电子行业回升显著。分行业看,上半年全省在产40个行业大类中,9个行业增加值正增长,增长面22.5%,增速较1-5月回升的行业30个,回升幅度较高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从主要行业看,四大支柱行业(电子、电气、电力和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6743.56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48.4%,降幅分别收窄3.4、1.7、2.7和5.9个百分点;

二是分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情况略好,外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恢复程度较差。分经济类型看,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373.2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17.0%,同比下降2.7%,比一季度收窄9.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7555.75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54.2%,同比下降4.9%,比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拉低全省2.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709.15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34.0%,同比下降10.6%,比一季度收窄8.2个百分点,拉低全省3.7个百分点;集体企业总量少但是降幅较大,同比下降24.2%,降幅较上月收窄8.2个百分点。

三是分规模看,大型企业生产情况稍好,中型和小型企业回升较慢。大型企业稍好于中型和小微企业,上半年广东规上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6898.25亿元,下降5.1%,降幅较上月收窄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8.8个百分点,拉低全省2.5个百分点。

表7 上半年广东分企业规模增加值及增速 单位:亿元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

(二)批零住餐业降幅明显收窄。

上半年广东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749.20亿元,同比下降9.0%,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20.29亿元,同比下降27.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降幅均比一季度收窄11.5个百分点。尤其是在剔除汽车、石油两大类后,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总额仅下降2.5%,下降幅度较小,特别是6月当月实现4.5%正增长,全省消费基本面已处于积极恢复当中。

一是粮油食品、中西药品、书报杂志、文化办公用品等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8.5%,拉动全省限额以上商品零售1.5个百分点;因疫情产生需求,中西药品类保持较高,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21.1%,拉动全省限额以上商品零售0.7个百分点;受疫情之下居家生活时间变长及各学校前期网课教学、后期复课产生的需求影响,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18.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6%。上述四类商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6个百分点。

二是网上零售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20.2%,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的27.8%,拉动对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4.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三是各市消费品市场普遍降幅较大但均呈回升态势。全省21个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普遍偏大,有20个地市上半年降幅超过10.0%,只有汕尾市降幅在10.0%以内。其中9个地市降幅超过15.0%,分别是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梅州市、惠州市、中山市、阳江市、潮州市和揭阳市。与一季度比,所有地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均比1-5月和一季度有所收窄,呈向好回升态势。其中8个地市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0个百分点以上,深圳、江门、肇庆三市收窄幅度超过8.0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仍处持续恢复中。

上半年全省交通运输生产逐渐复苏,疫情对货运的影响逐步消退,邮电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51.05亿元,下降11.5%,比一季度收窄3.7个百分点。

一是货物运输较快复苏,同比下降13.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7个百分点;二是国内旅客运输规模仍在恢复,上半年广东完成客运量同比下降51.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三是港口生产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广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6%;四是邮电业务较快增长,上半年广东完成邮电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5.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

特征四:转正

转正增长行业,全省上半年农业、建筑业两大行业主要指标由负转正

(一)农业转正尤其荔枝等时令特色农产品丰收量产。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975.87亿元,同比增长1.8%,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产值3447.05亿元,增长0.9%,增速从一季度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其中,二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1832.19亿元,同比增长2.9%,比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

各行业除畜牧业外其他均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农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同比分别增长5.4%、4.1%、0.6%、8.5%,畜牧业下降9.0%。农业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幅同比收窄2.8、8.7、4.1和2.0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农业增速加快,林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速放缓,牧业负增长。

荔枝等时令特色农产品保持较快增长。荔枝产销两旺,二季度广东荔枝产量增长22.4%,对全省种植业的贡献率达到69.3%。拉动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1.7百分点,带动全省水果产值增长8.4%;蔬菜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蔬菜(不包括食用菌)产值707.36亿元,增长4.6%,占农林牧渔业产值20.5%,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水产品养殖产能得到释放,二季度海水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增长2.2%和3.3%,增幅分别比一季度提高2.2和7.2个百分点;家禽出栏高位增长,二季度全省禽肉产量增长15.2%,禽蛋产量增长17.4%,实现产值113.02亿元,增长15.5%,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

(二)建筑业转为正增长成为二产增长重要支撑。

上半年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39.45亿元,同比增长0.9%,比一季度提高17.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6859.91亿元,同比增长4.0%,比一季度提高16.5个百分点,在全国东部地区排名第一。

新增入库企业数量增加拉动效应明显。2019年7月-2020年6月,广东新增资质建筑业企业1609家,新增建筑业总产值396.84亿元,总量占比5.8%;同期退库265家,产值不到5000万;如扣除本年新增企业贡献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由4.0%变成-2.0%。新增入库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是广东建筑业产值在去年高速增长基础上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下能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企业签订合同额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广东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36566.11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26921.46亿元,同比增长15.2%;本年新签合同额9644.65亿元,同比增加9.0%,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较快增速。建筑业签订合同额是决定企业未来生产情况的关键因素,持有合同量比较充足,同时新签合同额增速比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5.0个百分点,建筑业下半年发展可持续性有一定保障。

特征五:支撑

支撑增长,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持续支撑三产增长

(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一季度提高。

金融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支撑持续增强。上半年,广东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924.21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上半年GDP的10.0%,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分别增长10.7%、5.3%、1.7%和10.0%,均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全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保持。6月末,广东中外资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上月末回落0.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8.57万亿元,增长16.9%,增幅比上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

(二)营利性服务业维持增长势头。

上半年广东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47.14亿元,同比增长4.7%,虽比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但仍维持正增长势头,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其中占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0.8%的信息软件和技术业实现同比增长14.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0.7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6553.22亿元,下降0.6%,降幅比上月收窄0.8个百分点,呈逐月收窄态势。从全国看,广东降幅好于全国、北京、上海和山东,浙江、江苏受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拉动实现正增长。

多数地市营业收入降幅收窄。21个地市中12个市降幅收窄,6个市降幅扩大,2个市实现正增长,1个市持平。其中,广州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拉低全省增速2.27个百分点,主要受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速回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降幅扩大所致;深圳增长5.0%,拉高全省增速2.44个百分点。东莞持平,汕尾增幅达25.0%。

重点行业拉动作用较强。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枝独秀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互联网企业经营良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降幅分别比上月收窄1.9个、2.4个和0.6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9.5%,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

(三)非营利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非生产部门加强保障经济社会运转,这一新的刚性产出直接对冲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生产部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力量。上半年,广东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07.94亿元,同比增长5.6%,连续两个季度维持正增长。

其中水利环境和设施业实现增加值247.34亿元,同比增长11.8%,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教育和公共管理保障组织分别实现增加值2026.64亿元和2113.48亿元,分别增长4.2%和6.7%,合计占营利性服务业的75.2%;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增加值1120.48亿元,增长5.0%。

特征六:出清

出清影响,一些影响各地增长的“黑天鹅”因素进一步消除或减弱,下来工业经济可望出现新的增长点

上半年,一些影响和困扰各地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黑天鹅”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得到出清,逐步减弱。1-6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的地市共有3个,分别为韶关、汕尾和阳江,增长0.7%、1.3%和16.5%,其中6月当月共有12个地市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57.1%,阳江、深圳和清远同比增速超过10.0%,分别为27.1%、17.5%和11.2%;共有4个地市1-6月下降幅度超过10.0%,分别为茂名、潮州、佛山和汕头,下降17.9%、13.8%、13.5%和12.3%。

各地市逐步出清消极影响后,规上工业企业效益情况逐步好转。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254.09亿元,同比下降10.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688.97亿元,下降9.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8.8个百分点。

分地市看,1-5月,全省有8个市营业收入降幅小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深圳营业收入下降7.4%,东莞下降5.0%;全省有7个地市利润总额增长情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增长25.7%,东莞增长16.7%。珠三角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特征七:韧性

韧性经济,“一核一带一区”、经济与新经济、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各板块的产出构成广东经济的韧性增长

广东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韧性于此消彼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一)“一核一带一区”增长上的此消彼长。

分区域看,各经济区域呈不同韧性增长。珠三角核心区从一季度的最低增速恢复到相对领先位置,上半年GDP下降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0个百分点,大于全省降幅收窄程度,其中区域内有五个市GDP增速提升了6-7个百分点,带动珠三角核心区增速的较快回升;沿海经济带保持平稳回升势头,GDP下降3.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区域内有两个市实现正增长,占全省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区继续领跑区域增长,从一季度下降7.2%恢复到上半年GDP下降1.8%,增速均高于其他两个区域,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4个百分点,是恢复得最快的区域,占GDP比重从5.5%提升至5.7%。

表8 上半年分市分区域GDP情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

分市看,上半年各市经济加快进入复苏通道,与一季度相比增速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正增长的市由一季度的汕尾1个市增加到4个,分别是深圳0.1%、韶关0.6%、汕尾5.1%、阳江1.1%,增幅比一季度提升6.7个、4.3个、3.2个和3.6个百分点;其他市GDP增速虽未摆脱负增长,但降幅比一季度有明显收窄,其中清远、江门、东莞降幅收窄达7个百分点以上。与全省相比,21个市有7个市GDP增速高于全省,除了四个正增长的市以外,还包括梅州-1.9%、东莞-1.7%、清远-1.5%,有2个市珠海、云浮的GDP增速与全省水平持平,有12个市GDP增速比全省水平低。

与一季度相比,各市36个指标均有较明显提升,支撑上半年全省各市GDP增速,对比全省平均水平,各市有以下短板指标值得下来关注与加强。

(二)全省经济与新经济的此消彼长。

上半年广东完成新经济增加值12611.78亿元,同比下降1.9%,较一季度修复3.2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5.6%,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表9 广东上半年新经济增加值测算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上半年经济数据。

一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动能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并稳固。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研发)完成增加值4562.49亿元,同比增长1.3%,与一季度相比增速转正,增速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7.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9.3%,同比1个百分点。

二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产业增长情况优于平均水平。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874.38亿元,同比下降4.2%,降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增长9.0%;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578.01亿元,下降0.3%,降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增长14.1%。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652.57亿元,增长3.7%,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占服务业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行业发展态势各异。经测算,2020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新经济完成增加值5891.34亿元,同比下降4.3%,占GDP比重为12.0%,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一方面来自电商数据显示,广东“618”下单量全国第一,有效推动上半年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因疫情防控需要,聚集性和接触性类别行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娱乐业业、现代旅游服务和新型住宿服务等仍受抑制,营业收入同比降幅均在40个百分点以上。

(三)生产与非生产部门经济产出的此消彼长。

国家统一核算改革后,原先使用的“八项支出”增速改为使用“六个指标十三项构成”的工资增长,从支出到部门的角度进行核算,以推动季度核算更加精准科学。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而且导向性更加明确细化。

表10 GDP核算使用的36个基础指标表*c

注:数据根据广东省统计局上半年经济数据测算。

上半年,全省“六个指标十三项构成”的工资总额增速对全省GDP增速的影响权重为10.7%,仅次于规上工业33.8%、营利性服务活动11.6%和商业11.7%,其中,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三个行业指标影响权重位列前三,占六个指标合计的84.1%,合计影响GDP增速的权重为9.0%,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行业指标。从上半年分项综合来看,“六个指标”的工资总额增速合计拉动GDP增速约0.5个百分点,是冲抵上半年经济下降幅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

a 当季增速:按照国家核算制度,地区生产总值仅有累计数,当季数据为倒减推算数。

b 本表数据为2018年报数,各省主要行业指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上比重超过5%的行业。

c 带“*”指标增速按国家统一核算要求为错月增速;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为除商业、交通、金融、房地产业外的其他服务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