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一线】赶着牛儿奔小康!“一头牛”解决“脱贫”、“石漠化治理”两大难题

图片
初秋的清晨,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岭丰村骆定元父子俩早早来到地里收割皇竹草,不一会父子俩一人扛上一捆往家里赶。
  “我们要忙着拿新鲜的牧草回去喂家里的宝贝!”骆定元一边赶路一边炫耀地说。
  骆定元曾是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岭丰村的贫困户,如今却成了村里人人夸赞的小康之家,骆定元的成功秘诀要从他的三大“宝”——关岭牛、黄竹草、牛粪说起。
图片
  骆定元的第一“宝”便是关岭自治县一县一业的明星产品“关岭牛”。2016年关岭提出“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一时间关岭养牛产业在全县铺开,为最大限度带领群众发展养牛,关岭实行0成本的模式,让群众从村合作社免费领养能繁母牛和育肥牛,饲养增重的部分和繁殖的小牛归农户所有。
  2018年,骆定元从村合作社领养2头能繁母牛,开启了他0成本发展养牛产业的第一步。在骆定元精心饲养下,从2头牛发展到7头,价格也翻了好几翻。
  “你看这头起码要卖2.1万,我这7头牛大概要值14万元左右,只要养得好,一头牛一个月平均的增重就要值800元至1000元左右……”骆定元开心的向记者介绍起来。
  低成本高效益的皇竹草是骆定元养牛的成功的第二“宝”。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42.5%,要想在石漠化的土地上发展经济有多难?从岭丰村曾经的贫困中便可窥见一斑。
  “烧一山、种一坡,收一箩、煮一锅,养一家、穷一窝。”过去的岭丰村石山多土山少,土地瘠薄破碎,为解决温饱,村民们只得开荒种地,从石头缝里讨生活。
  “以前种玉米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一亩地除干打净也就只有500元的纯利润。”骆定元感慨的回忆道。
  穷则思变,随着关岭发展养牛产业,荒山也迎来“绿色机遇”。
  牛要养得好,鲜草不能少。看到牧草巨大需求的前景,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紧紧抓住机遇,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扶贫结合,因地制宜向山要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农户自种的模式,全镇共向荒山要地接近5万亩,种植宿根性强、能四季生长,产量高的皇竹草,打造全县牧草“大粮仓”。看着政府大力推广,骆定元顺应时局抢占先机,把自家的土地全部种上皇竹草。
图片
  “皇竹草一年可以割4茬,不但解决了我自家养牛的饲草问题,用不完的还可以通过合作社帮我们卖,一亩的纯利润就有2000元。”骆定元介绍。
  骆定元的第三宝是“牛粪”。从13岁就开始养牛和种庄稼的骆定元深知牛粪改善土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妙用,于是他把养牛产生的牛粪用于种植皇竹草。
  “用牛粪栽种的皇竹草更加茂盛和鲜嫩,牛更喜欢吃,所以长得更壮。”骆定元说。
图片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骆定元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0平方米的牛圈已经建好,还通过村合作社推荐,获得农行提供的“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资金9万元,近期就开始购买新牛。
  赶着牛儿奔小康。骆定元家只是关岭养牛致富的一个缩影。
图片
  目前关岭牛存栏量17.87万头,牧草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一头“关岭牛”,不仅带富了贫困群众,也让荒山变绿山,解决了“脱贫致富”、“石漠化治理”两大难题。
供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赛
图片
监制:周雪梅
编审:陆金霞 编辑:牟曜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