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说好的北京最强暴雨,真来了

作者:张田勘
8月11日,微博“气象北京”预报,京津冀地区于12日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作为应对措施,有关部门短信和微信多次提醒北京市民注意防范;从12日零时起北京11家公园关闭,山区景区全部关闭;不少企事业单位已通知员工在家办公,注意人身安全……
图片
到了12日12时,北京的零星雨点姗姗来迟,而且浅尝辄止。面对预报12日8时就会有雨,但一大早起又看到阳光普照,于是有网友直接艾特“气象北京”,“说好的暴雨呢”?还有一些网民编排一些调侃段子,“气氛都烘托好了,暴雨却放了鸽子”……
不过,北京市气象台在11日预报的基础上又于12日7:32发布了新的预报,至少作了部分修改:12日14时前,本市有分散性雷阵雨,局地有短时强降水,强降雨时段在今天午后到夜间,14时后自南向北有全市性的大到暴雨天气,18时至22时降雨最为猛烈……
可以说,后来的纠正预报说明北京气象台对12日的降雨大部分或基本上是准确的。北京12日的暴雨这只“靴子”已经落下,但是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还是成为了公众热议的问题,而且未来还会争论下去。
如果天气预报报准了,没问题,但是预报了不发生(报空了),没预报发生(报漏了),都是不准。准与不准也都会长期存在,即便报空报漏,也是正常的,而且只占小概率部分,天气预报报准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大。
由于各种科技手段(如气象卫星、计算机模拟等)的发展和应用于天气预报,现在的天气预报已经算是比较准了。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统计,在全球范围目前的3天预报准确率可达70%-80%;在一定区域,如中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但是,如果要让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还做不到,而且未来也不可能达到十报十准。从这个角度看,天气预报是不准的,这也是为何中央气象台多次明确表示:“天气预报是不准的!”
如果从历史和占比率看,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已经今非昔比,对于天气预报的少数不准确,在了解了原因之后,也会得到人们的谅解。实际上,天气预报不准有多种原因,包括气象卫星的眼睛还不够尖锐,收集的数据并不全面和精确,计算机速度还太慢,计算模型也不准确等,必然导致天气预报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并不准确。
以气象卫星而言,也存在一些弱点,并非是火眼金睛,搜集的气象信息也不会完全准确。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距离地面36000千米,如此遥远的距离必然让其分辨能力受限。尽管极轨气象卫星距地面为800多千米,但是它也不可能全方位和每分每秒目不转睛地观察地球上所有区域的天气云图情况,因此现在所使用的卫星云图都是拼接而成。正如人们的眼睛一样,在观察某一特定区域时,卫星也会“眨眼睛”,这个时候,一些特殊的天气,如暴风雨会发生,但气象卫星未必能观察到,因而天气预报也未必能准确预报。再加上云层覆盖,气象卫星也难以准确观察并测算云图、风向风力等。
再从计算机模拟来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也有局限。如果输入目前时刻(T时刻)的初始资料,想计算出T+24小时的大气状态,但是计算机要运行26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没有多少意义,也失去了预报的价值。但是,为了要让计算机更快出结果,也可以减少一些预报模式中的参数,把次要的大气运动因素省略掉,把复杂的大气运动方程简化,能更快地得出预报结果。但是,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预报模式并不能全面准确描绘大气运动,预报的准确性也会较差。
当然,局地气象的复杂性也导致在部分地方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是太高。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植被的状况也差异极大。一山之隔就会展现两种气候类型,因此古人有“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的感悟。而且在强对流天气(风暴、冰雹等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因此,对待北京气象部门预报12日下大雨和暴雨,如果没有下或者下的并非大雨和暴雨,也应当予以宽容。即便预报之后大雨并没有如约而至,这只是提醒公众注意,在晴天也要带雨伞,提前做好准备比没有准备更好。因此,十报九空也比十报一漏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