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鼓浪屿的土著:坐拥游客羡慕的别墅海景,却不得不向生活妥协

我第一次去鼓浪屿的时候,大约是在1998年左右。

在拥挤的轮船上,被硬生生地挤在一个角落里。

出于对大海的恐惧,十几分钟的船程犹如度日如年,以至于后来游客和市民码头分流,再也不用挤在一起,也很少去鼓浪屿。

在有限的记忆里,除了父亲嫌海底世界门票太贵不给买门票以外,对鼓浪屿最深刻的印象:是码头上一排排的老大爷悠闲地在垂钓。

但此时的鼓浪屿客流量其实并不低,而且因为管理还未完善,时不时有野导跳出来拉客,偌大的景区好像菜市场一样,十分吵闹混乱。

但面对游客的到来,原住民依然过着自己相对比较宁静的生活,一开始并未因为旅游业而表现出太多的厌烦。

20多年以后,随着早期的“人口减法”政策,以及一系列的影响,如今真正的原住民已变得十分稀少。

且大多数为老年群体,年轻的原住民纷纷“出逃”离去。

可能很多游客会觉得奇怪,岛上绿树成荫阳光明媚,坐拥千万元的海景别墅,每天生活在大家向往的浪漫文艺海岛上,这么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离开?

生活不便

虽说岛上物资也比较齐全,但价格因为旅游业影响,会比厦门岛内贵一些。

所以每天早上的第一趟渡轮,阿伯大姐的手上,一定有刚从八市买回来的早点、蔬菜、海鲜。

没有商场、没有电影院、没有随时能剁手的服装店,更没有精彩的夜生活。

对年轻的土著来说,生活在鼓浪屿,就和憋在囚牢里没有太大的区别。

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忍受这座简单枯燥的生活。

教育资源缺乏

虽然在上个世纪初年代,在各路华侨的帮助下,鼓浪屿的文化学风、教育资源十分先进,从这座岛走出来的名人不计其数。

但今天,厦门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市区内,所以哪怕是为了学位,许多在岛上的原住民也会被迫地离开,在厦门岛内置业。

休养不等于养老

退休养老,可不止是考虑气候、环境、空气,最首要重视的还得是医疗资源。

鼓浪屿岛上虽有医院,但条件相对比较简陋,平常应对居民的小毛病倒也没有问题。

但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只能去对面的5甲医院。

若是万一半夜突发一些难以解决的疾病,往往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留下遗憾。

所以年龄越大的老人,人们都不敢让他们独居在岛上。

没有可选择的未来

虽说鼓浪屿旅游业如火如荼,似乎把家收拾装修一番,就可以在楼上做酒店民宿,楼下出租做伴手礼、饮品店挣钱。

但实际上除了靠近龙头路等几条商业街以外,其它散落在比较偏僻的别墅,未必就能够经营得好。

这还是建立在你得修缮在符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并不是随意能够开业经营。

所以岛上能够符合年轻人选择的工作并不多,大都只能在本岛上工作,或者在其它城市生活。

宁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还

今天的鼓浪屿客流量,虽然在申遗成功后进行了限流,但仍然是每年超过千万人次的热门景点。

而庞大的客流量不仅占领了原住民的生活场所,也打破了过去幽静的小岛环境。

对喜欢清静的人来说,鼓浪屿显然不再是理想中的生活场所。

实际上,鼓浪屿原住民的流失,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陆续出现。

原本移居在岛上的华侨,纷纷“抛弃”耗费大量物力人力的房产,选择回到东南亚等地。

其后代因复杂的产权或无法联系等原因,使得这些豪宅别墅成为了无主之物,大都荒废在岛上。

而留在鼓浪屿上的后代,或是后来上岛的居民,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选择。

所以一旦上一代人老去,能够留在岛上的原住民也只会越来越少。

或许到那时,鼓浪屿就真正成为了一座“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