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潮州木雕展”里的木作潮韵

观众在展厅参观“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摄影 | 余冠辰)

2020年7月,“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公众见面,这些来自广东东部沿海潮汕地区的木雕作品,现已成为广东地方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潮州木雕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南一隅到广府省城,从省城到京城,得以历百年而跨千里,离不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和潮州市博物馆三馆的通力协作,其自身所具有的精湛技艺、深厚历史以及丰富文化内涵也必然会让观众心生赞叹、获益匪浅。

通体镂空的多层镂通雕和金碧辉煌的髹漆贴金是潮州木雕最大的工艺特点,前者体现了潮州木雕的技艺水平,后者形成了潮州木雕的视觉特征。木雕艺人们善于在一块完整的木料中雕刻出多层次的空间形象,在方寸之间呈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与对象关系,这种独特的技艺满足了更为繁复的叙述需求,也使木雕的内容富于故事性与戏剧性,仿如凝固的戏曲舞台。而髹漆贴金的技艺则让潮州木雕有了一种熠熠生辉的金属感,金箔与木雕表面的黏合度,考验着木雕艺人的髹贴水平。展览中的某些作品甚至被观众误以为是金属雕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州木雕艺人们髹漆贴金技艺的精湛程度。潮州木雕的髹漆贴金工艺以加入银朱的熟漆髹涂于作品表面,再以纯金箔粘贴。若金箔脱落或被洗去,则会露出呈朱红色的底漆,这也是展厅内某些作品呈朱红色的原因所在。而之所以洗去金箔,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民间将金箔洗去淘金有关。这些痕迹留在了被洗去金箔的潮州木雕之上,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潮州木雕的工艺与往昔的故事。

“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展品细节(摄影 | 庞道琼)

潮州木雕原本存在于潮汕人的建筑、家居与生活之中,融审美与实用于一体。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为拆卸等原因,如今的潮州木雕大多已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成了博物馆的藏品。本次展览中的展品,据其原来的功能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建筑或家居陈设的构件,或为建筑上的横梁、柱头,或为门窗上的花窗、神龛上的门肚;一类为日常生活的实用物,如纸媒筒、灯芯筒,寿屏、香炉罩,以及祭祀用具等。生存空间的转变使这些木雕的作用与价值,从原来的实用性、装饰性转变成了历史的承载物、文化的记录者,由中可见处处保留着潮汕地区的生活印记:木雕中的形象既有潮剧中的经典桥段,也有吉祥寓意的象征物象;既有日常生活所用的工夫茶柜,也有祭祀活动时的神轿馔盒,这些痕迹诠释了潮汕民众对仪礼祭祀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以及精耕细作的生活状态,在木雕的题材、符号与器用之中交融了潮汕人精神与生活中的多重文化因子。因此,从潮州木雕的有形物态中逐步构建出潮汕地区的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是本次展览的最终目的。

“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展品细节(摄影 | 庞道琼)

文化基因往往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得以保留下来。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潮汕,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历代的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在潮汕地区积淀与发酵,由此形成了潮汕文化中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性,也保留了来自中原的文化属性;既有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也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心理。这些文化基因都可以在潮州木雕中找到它们各自的符号表征,或只是某一个人物形象,或只是某一个题材内容。而在我看来,欣赏潮州木雕需要静心慢读,细细揣摩其中朴质的形象所具有的民间性,以及形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希望观众在展厅暖调色彩氛围下,伴随着《寒鸦戏水》的潮州音乐,以及那来自潮州的传统手工竹编灯笼,从视听的双重感官中体悟潮州木雕的技艺精髓与文化内涵。(本文作者吴爽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策展助理、内容设计。)

(本文原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10日第10版。配图源自国家博物馆。)

【展览信息】

海报设计 | 袁晓璐

展览: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8展厅

展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