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不只是军人,上海大学生抗日,同样豪迈

图片
图片
青年学生坚决不向日寇低头
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尤其是作为社会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在世人眼中往往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敢言他人之不敢言, 敢做他人之不敢做。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展开行动,其中高校林立的上海,更是成为学生抗日运动的中心之地。
图片
日寇占领上海
一、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民国时期的大学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尤其是众多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相比“自由”得多。由于财政的匮乏与地域、党派、政治斗争等复杂因素的介入,教育部与大学之间更是矛盾频发,冲突不断,这就为学生抗日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自晚清民智开启以来,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如果说1920年代的学生运动背后更多的带有党派斗争的因素,那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则更具有全民性,也更具有超越政党与利益之争的爱国性质。1931年9月21日晚,当上海刚刚收到日本占领沈阳的消息后不久,上海私立光华大学(今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学生立即召开了全体学生会议,宣布成立光华大学抗日救国会,领导全校大学生的抗日运动。
图片
9月23日,抗日救国会宣布全校学生罢课,并联合上海各大高校一道发表抗日宣言,救国会将原有的课程改为军训与名人演讲,23日下午即邀请光华大学文学院长王造时,进行了一场名为《日本侵略东三省问题》的时政演讲,随后更是邀请流亡南下的东北大学教授张恪维,作了一场名为《日本占领东北之经过及其感想》的报告,让光华大学的每一位学生切身感受到东北沦陷的屈辱与国运之悲惨境地。同日,上海市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成为指导各大高校抗日救国会的领导机构。
图片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了
二、运动星火燎原
9月24日,光华大学抗日救国会开始了更大范围的联合,他们的抗日宣传活动首先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要知道当时的日本不仅以武力侵占了东北,还在上海有大量海军陆战队驻军,东北既失,上海自然也很难保全,因此市政府对学生的抗日宣传运动予以大力支持,上海市教育局与党部代表均坚定表示,要节约市政府一年的体育费与1932年年刊运作费用,全力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就在九一八事变不久后,有两位光华大学的体育生直接留下遗书,双双赶赴前线参军。
图片
青年学生在做抗日准备,印传单,制炸药
24日晚,抗日救国会负责人储安平赶赴南京,目的是联络包括中央大学在内的诸多南京高校,并达成良好合作协定。26日,数十位上海大学生代表赶赴南京,直接与国民政府主席进行会晤,提出了“集中兵力驱逐日军、惩办外交官、武装大学生军队、拒签卖国条约、叱令张学良用兵”等五项抗日主张。
图片
光华大学学生抗日运动负责人储安平
27日,上海市召开大学生抗日新闻发布会,会议直接宣布此次学生运动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一日不达抗日之目的,学生一日不返校不复课。随后,上海市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决定开展第二次进京请愿活动,全市共组织学生约3000人,于9月28日晚浩浩荡荡地赶赴首都南京。
图片
南京国民政府
三、光华大学与抗日运动
在数千人的学生运动当中,犹以私立光华大学的行动最引人注目。光华大学学生选派优秀学生代表赶赴南京向中央政府请愿,光华大学负责人储安平面对中央政府的斥责,依然能够面不改色,与政府进行激烈抗争,希望能够唤起政府的抗战决心。另一方面,留守上海的光华大学学生也没有闲着,他们开始四处进行抗日演讲与抗日募捐的活动。他们的演讲地大多是上海各大中小学,并得到各学校负责人的热烈欢迎,而募捐地则聚焦于上海的富人区,他们曾赶赴上海的愚园路别墅区进行抗日募捐活动,但却遭到了冷眼旁观,反而是上海的许多普通老百姓,在这个时候“慷慨”地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持爱国青年。
图片
愚园路上的别墅
除演讲募捐之外,光大学生还积极投身于报刊舆论宣传工作,光大学生赵家璧请著名学者与民主人士罗隆基撰成《沈阳事件》小册子,并将其转托给上海的良友出版公司,此书一经推出,不到10日即售卖近万册,宣传效果十分突出。在光大校内,抗日救国会还编纂了《抗日旬刊》,作为宣传抗日的重要刊物。
图片
影视剧中的罗隆基(中)
光大学生的抗日活动起初学校是很支持的,多位学校教师还为之演讲宣传,但由于上海学生连续两次请愿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而东北在短时内又难以收复,学生一直不上课也不是个事,因此也逐渐希望学生复课,恢复原有的教学秩序。
上海市政府考虑到国民政府与学生于12月17日发生惨烈冲突,也逐渐倾向于复课。但光华大学的学生并未被政府与学校的威胁所吓倒,他们于1932年1月继续开展多次联合会议,并发布誓死抵抗日本侵略的学生联合宣言,可以说要不是日军于1月28日悍然发动了对上海的袭击,这场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还会持续很久。
图片
日寇进攻上海
文史君说
大学生往往是对国内外局势反应最激烈的群体,也是最能够将想法付诸行动的群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上海各大高校学生纷纷罢课,赶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希冀唤起民众与政府的抗日救亡之心。时至今日,大学生们虽已不再直面战争,但我们的前辈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这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陈廷湘:《政局动荡与学潮起落——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运动的样态及成因》,《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韩戍:《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救国运动——以上海光华大学为例》,《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