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破千万口碑稳了!《八佰》票房能不能卖到20亿?

《八佰》亮牌。

截至8月14日18时,点映票房已破千万。并以3.2%排片占比,拿下当日23.1%的票房,上座率,达到24.7%。

口碑,开始飙升,“硬核催泪弹。华语战争片的新标杆。” “我还是觉得好哭又好看,猛女落泪。”要知道,《八佰》的这场限量点映,很大程度上,对准的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专业影迷,敢这么上,就是硬碰硬,因为一旦专业影迷口碑垮掉,点映不仅无法推高票房,更可能令影片正式上映时,票房一溃千里。

事实证明:《八佰》够硬。

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等了一年多,在重振影市的关键时刻登场的《八佰》,真的能扛起救市大旗吗?至少到目前为止,影片首日预售票房,仅为不到200万。全行业为它摇旗呐喊之下,普通观众看起来,还在观望。

能让观众走进影院吗?

过去的票房大片,很大程度来自于人们对于爆款的依赖。依靠的是一群有稳定观影习惯的观众,但后疫情期间的市场并非如此,要在此时重新激活市场,《八佰》必须超出电影本身的范畴,升级为一个全民的话题,才能彻底调动非必须观影受众群体。简单来说,作为一部高口碑战争片,如果《八佰》只拿下战争片的观众存量,几乎不可能拿下15亿到20亿的目标,要拿下20亿,《八佰》必须破圈。

那么,《八佰》能破圈吗?

影院复工后第一部国产大片,对得起观众

从去年暑期档撤档,到今年暑期档重映,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八佰》作为2020年第一部影院复工后的国产大片,观众的期待值被吊得很高。

品质,到底行不行?

老实港:无论从哪方面说,这是一部过得硬的电影。

导演,管虎。投资,公开资料显示5.5亿。

看完点映许多人就一句话:投资,值了。

影片的一大改变为:黑白,变彩色。

这一次,管虎营造的视觉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对比。

进入影片,震撼又硬核的战争场面,第一秒就把你拉进炼狱般的枪林弹雨。

苏州河两岸,一面是:茫茫战区,冷冽仓库,拘束的小小战区中,险象迭生、困兽犹斗;

另一面:精致考究的构图设计,五光十色的夜晚霓虹灯映照下,租界区歌舞升平。

一江之隔,租界隔岸观战,四行仓库浴血奋战。

还有管虎常用的一招:写实和写意。

战场之下,满街焦黑的尸体是写实,皮影戏+京剧唱腔下的白马独行是写意。

静谧的黑夜、焦灼的战区、森严的建筑,将士的热血被“飞雪”映衬得格外耀眼。凛冽雪花,让影片更添一层肃杀、残酷的气质,但又显出一份别样浪漫。

除了色彩,还有声音。电影另一大特点:南腔北调。

那些本来想到大城市开眼界长见识的小年轻,被战争裹挟进来,穿梭游走在这样的战场迷宫中,与上海融为一体,更映衬出沉郁严肃的氛围。

这样的气氛营造,既构成了充满了危险的气息,也拉紧了敌众我寡中惊心动魄、不断升级的情绪张力。

随之而来的,是肉眼可感的残酷。

这种残酷,既是战场环境的冷冽,也是中华民族遭遇侵略,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带来的心理氛围;在这晦暗的环境与黯淡的时刻,投射在这群战士身上的柔光似乎是影片为数不多的温柔了吧?

而这温暖,似乎也为酷寒中坚守挣扎的人们也带来了希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虎对四行仓库空间感的营造。

开场看,似乎很局促,但战火一起,又仿佛无限广阔,空间还是那个空间,但人把空间撑大了。

电影打破了平面式的枪战,将枪战场景拉大,大景深的站位、走位,将画面的张力随之拉大。

战场虽小,却拍出了战争片的宏大。

当然,还有故事。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 420余将士驻守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抵抗三十万日军进攻,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主将对外宣称有800人,影片也由此得名“八佰”。此前多数人更熟悉的,是1975年林青霞主演的《八百壮士》。

当年时只有21岁的林青霞在片中饰演女童子军一角,其清纯靓丽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样热血的还有“八佰壮士”撤离前,主将对士兵们说那段话:多出去一个人,多一支枪,国家就多一份力量,他们可以继续杀敌,为牺牲的同胞报仇!

可以说,这一次的管虎,采用了与《八百壮士》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不再将镜头凝聚于个人,而是真正放大到八佰壮士群像。

可以负责地说,影片终于完成了观众一直以来对国产剧创作者最诚恳的要求:对得起观众。

影片的情绪始终激昂,但又有克制。推进故事向前、向前、再向前的,不仅仅是角色的一腔热血,还有一种巨大的沉郁悲悯。

而更保证质量的,是它牛逼的幕后团队。

导演管虎不必说了;影片的两位编剧葛瑞、胡坤的代表作里则《怒晴湘西》《隐秘的角落》《东京审判》;摄影是大名鼎鼎的曹郁,掌镜过《妖猫传》《无问西东》,到最后,它完成对国产战争片的全面升级。

场面升级。从枪炮选择、到人员配置,再到后期制作,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场残酷战争,需要靠“砸钱式”的豪气,也需要真正的用心。

剧组不惜打造20万平米拍摄基地、人工开凿出200米的苏州河,为的是从陆、空两方位完美且真实地展现战争的残酷。

影像升级。全片使用业内最顶尖的ALEXA IMAX摄影机拍摄,只为达到曹郁口中“从一个窗户就能看到对岸的一切”的效果。

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为的是打造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各种加码,让影片真正有了大片的质感。

更惊艳的,还是火爆的动作戏。

绝不只是堆砌特效和火药。

战争场面大概有七八场,日军的每一次进攻都是一个高潮,电影的节奏很快又张弛有度。

影片利用望远镜视角和防毒面具视角及喘息声,带来了很强的临场感和浸入感。大量的声音特写,音效仿佛手榴弹就在身旁炸开,毒气弹、火焰枪、人体炸弹、贴身肉搏......

结合史诗做动作设计的难度,注定更大。可一旦设计到位了,那种浴血奋战的紧张感和历史感,就有了。

但真要让影片好看,还有一个关键点:人,当然是人。

《八佰》能否破圈,看这群演技派的了

而除了场面和用心程度之外,管虎还做到了另一层升级——

中国式抗战英雄群像的升级。

电影中塑造的,不是一个抗战英雄,而是一群抗战英烈。

过去的战争片群像式英雄,有什么特点?

群像感人,可私人样貌、情感……往往空白。

但《八佰》这群英雄不同。整个故事的开场,就是从逃兵视角切入。

接下来,看牌面,张译、王千源、姜武、黄志忠、侯勇七位影帝级,加上阮经天、李晨、刘晓庆、姚晨、郑恺、魏晨、欧豪、杜淳等,卡司全有来头。

演什么?既有大将,更有小兵。

这一次,管虎为这些人物填满了各种各样的动机——

既有军人使命,也有个人私仇;既有家国天下的民族自尊心,也有柔软的个人戏份。有人想血战到底,也有人想乱世偷生。

听这些小兵的名字外号,就能懂得影片的深意:黄志忠饰演“老葫芦”;欧豪饰演“端午”;张译饰演“老算盘”;姜武饰演“老铁”;王千源饰演“羊拐”;张俊一饰演“小湖北”;李晨饰演“山东兵”;余皑磊饰演“洛阳铲”;俞灏明饰演“上官志标”;魏晨饰演的“朱胜忠”。

听名字就知道,这些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抗战士兵,甚至有从乡下来上海的青年和孩子,说到底,是一支草根百姓组成的义勇军。其中有贪生怕死的杂兵,也有家里牌位早就立好了的硬汉。

一群实力派来了,不白来,一群杂兵,包括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姜武饰演的只会吹牛的老铁,王千源饰演的神枪手羊拐,以及欧豪饰演的逃兵端午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这些人在战斗开打之后,大多数心里想的,都是逃命。在他们身上,观众原本一点也看不到传统的英雄气概,反倒是张译的“猫性”、王千源的“狼性”以及姜武的“狗性”,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什么这么拍?电影要的,是人在战争急流中的挣扎与抵抗,迟疑与选择,这群血肉之躯,上有父母,下养妻儿,生死面前,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后顾之忧;但国家危亡,匹夫有责。

所以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用热血写就“八佰”。

而真实的历史,则被融入这些角色中。

比如羊拐(王千源 饰)给老铁(姜武 饰)看的那份歪歪扭扭的血书:其实是根据八百壮士之一的陈树生事迹延伸拓展而来。

惨烈战场下,日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靠近四行仓库;年仅20岁四川娃的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了手榴弹,与十数名日军同归于尽;他留给老母亲的一件白衬衫上写下的血书,正是“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到了影片里,姜武饰演的老铁,原本一拿枪就哆嗦,遇到事情第一个就是躲,但最后也是他一边唱着戏词,一边挥舞着砍刀,杀向战场。

据说阴冷的仓库里,留下了上百封遗书,而正是因为他们是会害怕的普通人,是人,就有缺点,也有矛盾。

但当这群人,面对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誓以我命固我土”,这人性的闪光点,才显得可贵。

是为八佰。

不管能不能拿下20亿,《八佰》拍了都值

但《八佰》在片中的境遇,也像是摆在电影人前的现实——

是绝境,还是出路?

从市场角度看,复工后首部国产大片,当然备受期待,不过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口碑方面的考验,不得不说,高期待度和对口碑的要求成正比,在群众日益增长的观影水平面前,一定对《八佰》有更高的质量要求。

而影片又带着更大的责任:影院副贡湖,华语片在不利局面下能否触底反弹?大盘能否回归复苏的轨道?这一连串的问题,《八佰》必须面对,责无旁贷。

去年暑期档到来之前,在之前在媒体报道中,业内人士乐观估计给予《八佰》的票房是“有望冲击30亿元”,但如今即使票房预期已经降到15亿,还是有分析人士对影片最终能否成为爆款存“保留意见”。

有业内人士表示,《八佰》制片方如果要回本,按照成本和分成比例计算,票房基本要达到15亿元才行。但目前观众的观影情绪与之前相差甚远,在这个时点上映,最终能否达到15亿元票房,风险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大。

点映情况,究竟如何?

喜忧参半。

喜的是:《八佰》并非全国大规模点映,只是局部一二线城市的局部影城有点映,开放场次非常有限,用这么少的场次,已经拿下了千万的票房预售,如果将场次全面开放,很可能票房已经破亿。

但忧患更多。

首先是“疫情”带给电影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期待中的报复性观影并未出现。之前上映的李现主演的《抵达之谜》和备受期待的动画电影《妙先生》等,市场反馈都未如预期。复工后票房最高的进口新片是《多力特的奇幻冒险》,截止8月14日票房也才超过1.2亿。

这种局面持续越久,越是让人怀疑:是不是国内观众真的不爱去影院看电影了?或许他们选择在网络平台看?或许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看电影的空间?各种假设,各种猜测,各种没信心。

其次军事动作题材爆款电影一直都是稀缺品。早前,冯小刚转型之作《集结号》收获近2.5亿票房。2014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用高燃的军事动作场面包装红色经典后,收获8.8亿票房。准军事题材影片《湄公河行动》收获了11.8亿票房,《红海行动》36.48亿。

但纯军事题材在内地市场却少有真正的爆款。

最后是档期,在内地票房历史上,很少有影片在8月底的档期里有所作为,去年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票房也不过14亿。

所以,《八佰》注定难以打破票房瓶颈?

又未必。如果说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怎样的蜕变,那就是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市场规律:观众只为优秀的电影买账,如果没买账,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不够优秀。观众成长之快,已经容不下烂片,也不会辜负好片。

真正了解观众的人才明白,不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市场环境下怀疑观众。你只需要做出好电影,剩下的水到渠成。

对于很多人来说,《八佰》目前的市场环境,以及偏严肃的类型,不看好大爆是非常主流的看法,但如此严峻的境遇,却暗藏着生机。

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到《哪吒》,哪些影片能够具备破圈的潜力?答案是:将一种类型做到了极致、将观众从未有过的东西加以高水准呈现,最终呈现在观感上,让观众收获巨大的观影满足感。

《八佰》能做到吗?从品质上,它完全实现。

但影片的成败又不至于票房,它当然从很大意义上讲是华谊的一剂强心针,然而,票房奇迹也好,不如预期也罢,影片更重要的,绝对是为复工以来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现在的情况是:片方等着市场回暖才定档,观众等着大片上映才进影院,片方、影院、观众,形成了奇妙的博弈,破局,唯有指望更多像《八佰》这样的影片挺身而出,英勇“救市”。虽然票房产出一定会大打折扣,但在中国电影急需拯救的危机时刻冲上去趟开一条血路,就是为接下来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趟出一条路。

徐峥被问到最近想看哪部影片的时候,回答是想去看看《八佰》。原因是——“这样的电影凝聚了电影人巨大的创作力和心血,也因此才有了这么多人的关心。即使不评判最终的票房,光是准备和拍摄工作,都值得业内和观众的尊重。”

我认为这句话说到了重点。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战区上海四行仓库的古今对比。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上面的每一个弹孔,都是那段历史的证明。而《八佰》的摄制历时近一年,主创们一拍就是几个月,最终看到影片上映,就仿佛也完成了一场中国电影的战役。

《八佰》票房能不能卖到20亿?难说,但这部复工后首部国产大片,对得起观众期待。那就希望最后的结果,不要浪费电影人的真诚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