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辟谣“断供说” 国产软件自主步伐提速

本报实习记者 曲忠芳 记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之下,微软(NASQAD:MSFT)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宣布与字节跳动商谈收购TikTok在美国等国家的业务后,近日,一则“微软断供中国”的消息发酵,引发了国内社会颇为激烈的关注与反应。微软官方紧急对此进行了辟谣,表态称:“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的承诺坚定不移。”
业界观察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一方面,微软深耕国内市场28年,不会轻易放弃,“断供”并不符合商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反应非常激烈,凸显公众对科技领域软硬件从基础架构到前沿技术自主可控的迫切意愿,自主化进程加速提上日程。
微软紧急辟谣
日前,有用户注意到微软“Microsoft服务协议”条款悄然进行了更新,其中的免责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被视为“微软为‘断供’中国做准备”,引起一片哗然。这对于本就因计划收购TikTok业务处于风暴眼中的微软,无疑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微软紧急向媒体回应称,“近日某些个别社交媒体对微软服务条款全球性更新的谣言,不符合事实。我们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的承诺坚定不移。”
记者注意到,此次引发争议的一项免责条款是,“对于因超出微软合理控制范围的情况(例如,劳资纠纷、不可抗力、战争与恐怖主义行为、恶意破坏、意外事故或遵守任何适用法律或政府命令)而导致微软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其义务,微软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而关于争议解决的一项表述是,“无论是否存在法律原则冲突,这些条款都将受华盛顿法律管辖。美国华盛顿州金郡的州法院或联邦法院具有非排他性管辖权。”据相关人士介绍,此两条内容并非新近变更的,而是在2019年7月时更新的。
针对免责条款,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解释道,免责声明在企业合同、服务协议中很常见,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都常用。对消费者来说,假如遇到“美国政府命令微软不能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极端情况,那么微软公司依据该条款是可以免除责任的。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周京立律师也指出,业内一般称之为“不可抗力免责条款”,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风险。而关于争议解决地,则属于“约定管辖”,企业一般会列出一个对自身比较有利的管辖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也是比较常见的。
记者先后查询了美国的IBM、苹果、VMware和德国SAP、韩国三星集团等IT企业中国官网公示的用户服务协议,发现均有提及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或安全要求免责的类似条款,以及明确约定管辖条款。
一位曾在微软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微软对中国市场断供的可能性不大,除非遇到特别极端的情况。一直以来,微软对中国市场是比较重视的,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完备性仅次于美国总部,而从很多国内的政企商界活动中也常见微软的身影。
公开资料显示,微软自1992年开始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先后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三大世界级的技术研发中心,除了北京总部之外,在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苏州等城市均设有分公司。
另据一位接近微软的人士透露,目前微软在国内的员工规模在5000人左右,从营收贡献来说,尽管微软财报中并未列出区域性的贡献比例,但中国市场营收贡献在2%左右。
针对这些数据信息,记者多次向微软中国相关负责人求证核实,但截至发稿时一直未得到回复。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对于此次“断供”传言,国内从民间到官方反应激烈,我们能感受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治力量对中国科技企业“封锁”的行为是非常反感的,舆论“一边倒”,也向在华的美国企业传递出一些信号,另一方面凸显了公众对中国IT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呼声与需求迫切性。
倒逼IT产业自主化提速
独立IT分析师付亮表示,目前美国推出的针对通信运营商、海底光缆、应用商店、App、云服务五大领域的“净网”计划,直接影响到的是“出海”的、在美国等海外市场寻求增长点的中国科技企业,影响到美国市场使用中国厂商服务的用户,而微软等美国企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然也受到广泛关注。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对消费者的实际影响暂时还不明显。
张毅指出,正所谓“居安思危”,公众情绪激烈的背后,实际倒逼国内IT产业自主可控化进一步提速。
从微软最新发布的截至6月30日的2020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来看,微软的营收结构基本呈现“三分天下”局面,包括智能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更多个人计算业务三部分,营收占比均保持30%以上。据微软中国官网显示,微软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较多,耳熟能详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套件、Azure云服务,以及Surface、Xbox等硬件产品。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报告显示,国内公有云市场主流梯队由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华为云、百度云等本土厂商占据。尽管微软Azure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先,但Azure及其在国内的落地公司“世纪互联网蓝云”在中国云服务市场中的份额却微小,并不在主流之列。
至于office办公套件,国内已早已有了替代性的软件。一位接近金山办公的人士表示,相较于office,该公司的WPS办公套件已经进行了本土化的适配,对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痛点把握得更精准,在手机端WPS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尽管在PC端与office还是4∶6的比例,但综合近几个月的数据,反超的速度也有望加快。
至于Windows操作系统,张毅指出,相比于几年前,中国的技术研发能力是能够开发出替代或兼容性的操作系统,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等早已经开始做布局,尤其当下的环境更迫使将科技自主可控进一步提上日程。关于操作系统,其实技术不是难题,差距主要在于应用生态的构建与成熟,这并非一朝一夕、凭一家公司就能完成的。
另有观察人士也表示一定的担忧,指出微软耕耘中国市场28年,产品服务比较多,目前能够整体性替代的厂商几乎没有,如果应用新操作系统,那替代成本很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知名代码托管服务平台的Github,于2018年6月被微软收购,Github平台上的代码未来是否会受到政治干预也需要警惕。
“微软断供”传言引发的热烈讨论,实际是社会各领域对IT领域要求掌握核心技术、行业话语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曾参与过谷歌、高通施压魅族手机事件的前魅族副总裁李楠透露,在华为鸿蒙OS之前,阿里云OS是较早预测到国际关系风险而做操作系统布局的一家,当时阿里云OS终端销售了上百万部,但后来并未发展壮大。除了外部施压阻挠之外,国内消费者的认知及舆论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时大众普遍认为,做一个操作系统,其作用有限。显然,不同于彼时,消费者今时的认识与需求的迫切性大幅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一些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政府部门、军方、国企等其实已经在IT设备采购中采用了自主可控的优先原则,IT产业链上的国产厂商也纷纷发力布局。而像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也早就在摆脱美国依赖上进行了布局。这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即跳脱出美国商业规则的制约,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产品服务保障自主化、可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