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永济】千古禅林“栖岩寺”

永济市广播电视台 官方发布平台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千古禅林“栖岩寺”

韩阳镇“下寺”村,即下栖岩寺,是隋、唐两代皇家寺院“上栖岩寺、中栖岩寺、下栖岩寺”的遗存。

何谓栖岩寺?《蒲州府志》载:“栖岩寺在府东南二十五里中条山上,始建于北周,初名灵居,后改焉。隋文帝常以外国所贡玛瑙盏施食为供”。

《蒲州府志》以43字简要地点明了栖岩寺的地理位置、始建朝代、原名及隋文帝、玛瑙盏等信息,重点有四,简明扼要,可谓精辟之至。

其一,年代之早为河东诸寺之最。“建德”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572-577)。栖岩寺前身——灵居寺创建于此时,成为河东地区现存最早的佛寺之一,为我们研究汉传佛教提供了实证。

其二,名字之珍耐人寻味。“岩”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字,冠之“岩”者,必有来历,偌大中国仅三处:蒲州栖岩寺、济南灵岩寺、壶关紫岩寺。

其三,人脉之重无出其右。隋文帝大兴佛法,与河东、与栖岩寺有关。一是隋文帝杨坚一出生,就被河东神尼“智仙”大师收为弟子抚养;二是杨坚父亲杨忠镇守河东时创建了栖岩寺;三是隋文帝赐赠舍利子,敕建《舍利碑》;四是隋文帝将外国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其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研究价值之高,历代寺院无有其殊荣也。

其四,玛瑙盏之贵天下少有。《唐人诗话》留下的卢纶诗,竟使后来观者“眼前有盏道不得”了,“卢纶既传,后无继赋者”,可见评价之高。

遗憾的是,有“诸寺之最赏”的上、中、下三寺,毁于抗日战争之中,仅留“舍利塔”和残缺“塔林”以及徒有虚名的“下栖岩寺”村。所幸的是,2014年山西省和运城市分别批复了栖岩寺修复计划,自2015年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

下栖岩寺村简称下寺,1947-1949年属永虞县一区。1950年属永济县一区,1953年属永济县一区王庄乡,1956年属陈村乡火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入运城县,属永济人民公社陈村管理区。1961年复归永济县,设下寺生产大队,属韩阳公社。1984年改为下寺村委会,属韩阳镇管辖至今。

下寺村位于韩阳镇政府正北方向5千米,东靠中条山,南邻南郑村,西接北郑村,北连王庄和宝泉村,下辖下寺、山底、峪口3个自然村。面积4.37平方千米,居民183户,人口586人,均为汉族。姓氏以秦、忽为主姓。

(文字来源于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转型为纲  项目为王

改革为要  创新为上

奋力谱写永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运城网信备案C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