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局,影视一哥上半年净赚2100万,谁推高了明星片酬?

停工的180多天里,生存成了影视公司的头等大事。
税收风波影响后,电影行业遭遇了近年来最漫长的“寒冬”,IP的失灵,溢价的消失,很多捆绑其上的影视公司都徘徊在了生死的边缘。
2013年前后,“热钱”不断的涌入电影行业,原本小众的市场一下变得热闹非凡,在资本的加持下,电影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同时也迎来了泡沫期。
图片
其后的两年里,资本不断的加持,很多档期拉不开的演员只能压缩工期,粗糙的作品在资本的裹挟下不断涌入市场。
促使这个行业繁荣发展的,也在悄悄的摧毁这个行业。
“热钱”效应下,被收购和改编的作品越来越多,小说作者的版税收入更是比以往翻了好几番,演员的天价片酬也成了市场最为诟病的存在。
2015年,华谊两起成功的高溢价收购拉开了电影+杠杆的序幕。由于这些明星没办法被量化加之资本疯抢的因素,溢价数倍成了资本市场最常见的事情。
不得不说,华谊开了一个坏头。
在它的示范下,一众上市公司纷纷效仿,先有唐德影视试图深度捆绑范冰冰,后有暴风集团拟巨资收购吴奇隆的稻草熊影业。
资本加杠杆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当电影开始掺杂其他的东西时,这些乱象就会让社会对行业产生更深的误解,比如明星的高片酬现象。
图片
很快,唐德影视的收购案和暴风集团的收购案很快被否,加之华谊后来的事情。观众很快对“IP”产生了厌恶情绪。那些深度捆绑明星的公司甚至没有尝到明星IP所带来的红利,高溢价收购来的资产就变成了“垃圾”。
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票房“毒药”。从为明星买单到为好作品买单,这样的转变让很多影视公司猝不及防。
然而,令这些影视公司更猝不及防的是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明星IP被打压,那些附加在股价上的溢价都化作了泡影。
靠资本累积起来的,最终都昙花一现,那些靠好作品说话的影视公司都被推到了台前,北京文化、光线传媒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战狼2》、《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哪吒》等一系列口碑电影开始,好作品就成了市场的硬通货,人们不在看一部电影由谁主演,而是关心这部戏演的好不好。
寒冬的好处就是,让那些影视制作公司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打磨作品,不再追逐流量明星,让天价片酬消失于无形,让社会重新认知这个行业,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图片
热钱消退下,时代正在奖励那些专注于主业的公司。
因为靠着好作品,所以光线传媒取代了华谊成为影视市场的一哥,那些资本的玩家则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如今,暴风影音暂停上市,退市则是迟早的事情。唐德影视也于今年易主,华谊今年则直接开启了“保壳”之战。
寒冬之下,高下立判,即使在今年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光线传媒的业绩也没沉到谷底。
8月17日,光线传媒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59亿元,同比下滑77.86%,同期归母净利润为0.21亿元,同比下降80.46%。
在上半年基本没开张的情况下,光线净利润仍达到了2100万。且下半年光线还有《姜子牙》这部压轴戏,可以全年业绩可期。
图片
可以预见的是,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赚50亿票房,作为主要投资方的光线传媒更是赚的盆满钵满,此次“神话三部曲”之一的《姜子牙》也同样不遑多让。有业内人士分析,《姜子牙》的保底票房应该在15亿以上。
目前,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姜子牙》的想看人数已超160万,也就是说这部戏仍大概率可能成为爆款,但不确定性仍有很多。
如今,《八佰》已经拉开了今年电影市场的序幕,电影市场还在加速复苏,究竟《姜子牙》上映之后能不能复制《哪吒》的神话,还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