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长期主义的阶段胜利

江小桥 |

三个月前,阿里巴巴披露2020财年第四财季及全财年财报时,得到的普遍评价还是“艰难度过”这四个字。

“阿里巴巴真的还有钱吗?”甚至就在本月初,脱口秀演员李诞在阿里巴巴会员节主打活动“笑8笑8云上盛典”上的吐槽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以往会员节主要邀请的是吴亦凡、易烊千玺这类大牌明星。

这当然只是个玩笑。

随着8月20日阿里巴巴最新一季的财报发布,全面超出预期的核心经营指标,让人们感觉到了这家公司的稳健与远见。你巴巴还是你巴巴。

在中国,阿里巴巴是最典型的长期主义样本。阿里有一句老话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阿里要做一个到2036年后服务20亿消费者的经济体,很多战略都是面向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看得更长久,比如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本地生活等业务都是提前多年布局,从马云时代到张勇时代,已经形成多个增长引擎领跑的接力模式。

这意味着,阿里并不在意眼前的亏损,而是跟亚马逊一样,有“主动选择的亏损”,以带来占据市场领导地位,实现未来现金流的最大化,以大规模的投入获取长期价值,就要进行大规模投入,而当这一进程启动后,就很难停下来,结局就是等到盈利时间点的到来。

而现在,阿里巴巴的长期主义正在进入收获季。

阿里财报为市场增添信心指数

8月20日,阿里巴巴发布最新一季度财报,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季度内,阿里巴巴集团核心经营指标全面超预期。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营收为1537.51亿元人民币(约合217.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75.91亿元人民币(约合6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94.74亿元人民币(约合5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

不仅仅是营收利润亮眼,财报中的各种数据都显示,阿里重新回到高增长轨道。

具体来看,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核心电商的营收同比增长34%,达到人民币1333亿元。

其中来自于中国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013.21亿元(约合143.4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56.01亿元增长34%;

来自于中国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34.84亿元(约合4.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9.92亿元增长16%;

来自国际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70.12亿元(约合9.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55.67亿元增长26%;

来自国际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32.04亿元(约合4.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2.45亿元增长43%;

来自菜鸟物流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77.13亿元(约合10.92亿美元),同比增长54%;

来自本地消费者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71.01亿元(约合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

营收增长之外,是用户的增长。阿里年活跃用户数达7.42亿,季度净增1600万,移动月活跃移动用户达到8.74亿,季度净增2800万。

在疫情后最关键的3个月恢复期,阿里巴巴时隔11年重启扶助中小企业的特别行动“春雷计划”,通过速卖通、Lazada、天猫海外等平台,助力中小外贸企业出海;在全国打造10个产值过百亿的数字化产业带集群;在全国建设1000个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这些措施让广大中小企业一边从疫情的寒冬中回暖,一边加速数字化转型,从“危”中寻“机”。

透过阿里的这份财报,数字的背后,是阿里自身发展的持续稳健,也是社会经济企稳复苏的注脚,市场的信心也是稳稳的。

首先是助力稳外贸财报显示,本季度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主的阿里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收入同期增长43%,以1688等平台为主的中国批发商业收入同比增长16%。

通过稳住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从而稳住了市场。3月27日,淘宝特价版正式上线,通过研判市场需求,指导工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财报显示,淘宝特价版新版本推出不到100天,移动月活跃用户(MAU)就达到约4000万。第三方平台SensorTower数据显示, 7 月淘宝特价版在安卓官方市场的下载量是友商的 8 倍,成为今年增长最为迅猛的主流购物软件。

4000万活跃用户意味着什么?它指向的是一个由4000万个家庭、个人组成的广阔市场。目前,淘宝特价版吸引了超120万产业带商家入驻平台。今年 618 期间,淘宝特价版产业带商家C2M商品订单量同比飙涨668%,外贸转内销商家成交金额同比大幅增长66%,仅 6 月 15 日一天,新注册买家净增量就超过 100 万。

而更值得期待的则是未来——阿里经济体多级引擎的强劲增长和持续的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这家公司的想象力空间。

根据财报,本季度阿里云继续保持在亚太地区云计算市场的领先地位,收入同比增长59%;消费者生活数字化进一步升级,菜鸟驿站日均包裹处理量同比增长超100%,物流进入“分钟级送达”时代;饿了么每单盈利转正,注册商户数量同比增长30%,盒马鲜生线上GMV渗透率持续超60%;直播生态强化,来自直播的GMV持续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中商家直播贡献了大约60%的淘宝直播GMV(剔除未支付订单)……阿里打造的数字新生活已经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长期主义的胜利

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经济体,阿里的任何一个变化都值得仔细品味。

此次财报中,阿里的核心电商收入虽然远超预期,但收入仅为1333亿元,同比增长34%,和疫情前40%的增速相比还是稍显逊色。是什么原因导致阿里的电商收入增速放缓了?

这主要是因为阿里巴巴出台了一系列抗疫扶助计划来帮助平台的商户,其中就包含了减免平台商家经营费用,对所有天猫商家,免去2020上半年的平台服务年费,这种做法本身就会造成几十亿的损失,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商户也会减少广告预算,付费点击也自然会下降。

但这正是阿里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1997年,在亚马逊上市前夕,贝索斯发布《贝索斯股东信》,第一次系统性地阐述了亚马逊坚持的“主义”,他开篇名义地指出:“所有的都将围绕长远价值展开”,系统性地阐述了亚马逊坚持的长期价值理念。

阿里也是如此——更关注长期价值,而不是眼前利益,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延迟满足感”。

这21年里,阿里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它从为中小企业提供“鼠标+水泥”的低技术含量建站解决方案,到提供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芯片和AI解决方案;它从单纯地依托互联网,到建立起云计算数据中心、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芯片和芯片组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化的技术架构……阿里巴巴经历了从技术支持商业,到技术融入商业,再到技术改造商业,直到技术驱动商业的彻底转变。

阿里是如何转变的?

我们能看到阿里云的不计回报的投入。十年前,马云坚信云计算是大势所趋,于是重金下注。2008年,阿里确定了"云计算"战略,阿里云创始团队的工程师们就在北京一栋没有空调的办公楼里,写下了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从创建开始,阿里云就被定义成为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十年后的今天,阿里云"飞天"系统奠定了中国云计算的基础,企业将业务流放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公共云服务器上成为主流。目前,超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和80%的科技类公司汇集在阿里云上。

如今,阿里云人工智能ET已经在农业、工业、环境、智慧城市等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在AI芯片领域阿里云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阿里逐渐构造出人工智能的整体生态圈,并通过这个生态圈大力发展前沿技术。

一切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阿里云的季度营收已突破百亿,且稳居国际3A阵营。财报显示,阿里云业务季度营收123.45亿元,同比增长59%。截止本季度,阿里云已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超过百亿元。而对比最近5年数据,在2016上半年时阿里云营收为23.09亿元,到2020年的245.62亿元,五年间增长超过10倍。

我们还能看到蚂蚁链的孤独。从几个阿里工程师出于对“信任”的兴趣,埋头研究开始,到现在蚂蚁的区块链产品已经为天猫提供了境外商品的跨境溯源的服务,支付宝用户扫一扫溯源码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商品从生产商到质检、海外仓到国内仓库,包括生产日期、流转日期的全链路、端到端的流通记录。

我们能看到阿里对用户生态的重新建设。2018年8月8日,阿里宣布将旗下多项产品会员权益进行整合,推出88VIP。按照阿里巴巴副总裁、天猫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的说法,88VIP却是一个“亏死了”的项目。为什么阿里要做这样一个项目?阿里内部对于88VIP的定位可以归纳为两个词语:基石和长线。

这意味着阿里是以十年为期限对这套会员体系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换句话说,阿里巴巴希望达成的目标无非是,用“亏死了”的投入力图与消费者们交个长期好友。

我们能看到阿里对本地生活市场的持续改造。以饿了么经阿里收购之后,与阿里原本的口碑网业务整合成为阿里本地生活公司。过去两年间,阿里巴巴内部将本地生活平台的改造称为“入淘”。“入淘”,并不是简单地将饿了么和口碑网“淘宝化”,而是将口碑网和饿了么的底层架构进行升级与改造,基于集团搜索事业部大中台建设搜索推荐的架构,并建设本地生活搜索推荐统一接入平台。换言之,是对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技术底层进行改造。

今年年初,阿里开始让支付宝“变脸变身”,从工具型App变成生活服务平台。此举促使本地生活业务加快进入到集团业务的中心圈。即时配送、生鲜电商乃至阿里的零售业务也都进入到生活服务的圈子里。

阿里的本地生活开始发力。第一财季,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71.01亿元,同比增长15%。饿了么实现每单盈利转正,截至6月30日,注册商户数量持续增长超过30%。

当所有的一切聚合在阿里这个巨大的数字经济体上,就意味着阿里需要成为一个超级平台。2015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提出“大中台”战略,成立阿里巴巴中台事业群,推动整个集团的中台战略落地。今天,当阿里的各项技术和商业的融合创新能力达至新的高度,人们才看清这种大中台布局的前瞻性。

新内容,新零售,新品牌战略,阿里做对了这些“细节”

在刚刚过去的“6·18”,淘宝直播带货成为了目光焦点。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6·18期间,开淘宝直播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60%。华为、荣耀、苏宁易购、联想、欧莱雅……超过600位来自品牌商家的总裁、高管走进淘宝直播间,尝试直播带货新模式。整个6·18期间,带货超过1亿元的直播间中,商家自己的直播间占到2/3。

一直以来,内容化、社区化和科技化是淘宝发展的三大方向,内容化是第一战略。2018年开始,淘宝深耕内容,着手进行了信息分发、内容化、行业和商家运营和市场四大内容战略升级。

而在今年,淘宝在直播层面不断出圈,直播间卖火箭、上综艺、公益助农、连麦央视名嘴……对淘宝直播来说,2020年是以千变万化的内容不停“搞事情”的一年。

淘宝的内容生态还在不断进化。从“淘宝头条”开始,到今年办了5届的淘宝造物节,淘宝的近年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引导卖家向内容电商倾斜,希望未来每一个卖家都可以成为内容产生的端口。相比一些电商的游戏机制,淘宝的内容机制可持续性和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说手淘崛起,天猫新品和品牌化战略是张勇为阿里发展打下的纵向基础,新零售和商业操作系统则是他做的更深远的横向战略布局。

近期,阿里新零售战略终于展露出应有的锋芒。财报显示,在阿里巴巴整个庞大的商业版图中,增速最快的业务是中国零售商业中的其他业务,即以天猫超市、盒马、银泰和天猫国际进口直营为主的新零售业务。这部分业务本季度营收301亿元,同比增长80%。

如果说阿里是“新零售”的提出和最大倡导者,那么盒马无疑在这场新零售风潮中担当了标杆或者风向标的作用。线上线下结合,以消费者为核心,将销售理念从“买东西”升级为“为消费者服务”,利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指导商品的生产与服务优化,进而在线上与线下提供给消费者优质的商品,从原先的“货-场-人”,转变为“人-货-场”。

重塑零售与消费这条路,相比固守供应链和物流优势更难,但也更有增长空间。通过新零售领域最早布局,阿里希望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使盒马和高鑫、银泰等成为天猫超市的前置仓和配送中心,实现快消品等日用商品对消费者的快速触达。

现在,效应正在显现。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新零售将成为阿里最强劲的增长动力之一。

最有趣的细节应该是阿里与品牌的“合谋”。

2019年,天猫发布了1亿个新品。双11当天,消费者就买走2.1亿件新品,销售额超过406亿元,占总交易额近六分之一。

钟薛高和泸州老窖联名做了款断片浓香型雪糕,麦当劳菜篮子包包……这些新品不断激发着新的消费活力。

通过天猫的“新品”战略,一些新锐品牌脱颖而出,2019年的天猫双11,新锐品牌拿下11个行业第一:三顿半拿下咖啡品类第一、SHARK拿下蒸汽拖把品类第一、阿尔法蛋登顶智能机器人品类第一……

阿里从源头开始,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协助品牌创造出符合消费需求的新品。然后通过各种营销IP以及产品助推新品触达更多消费者。

一些传统大牌也因发布新品迎来“第二春”。鄂尔多斯发布联名款新衣,连续3年双11销售额过亿;巴黎欧莱雅2019年新品销售额增速超过500%,与天猫共创研发的新品“零点面霜”,成为双11期间销售额过亿的超级单品;老字号英雄钢笔与施华洛世奇联名推出一款高端水晶钢笔,半年内拉动了30%的增长。

随后,阿里巴巴又发布了新国货计划:协助全国1000个产业集群全面数字化升级;创造200个年销售过10亿的国产品牌;帮助200个老字号年销售过亿;全面扶持20万个年销售500万的淘宝创意特色商家;天猫海外、Lazada和速卖通帮助70万国货商家出海。

良品铺子、太平鸟、花西子等134个国产品牌成功在天猫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红双喜、青岛啤酒、杏花楼等52个老字号年销售额过亿。

“中国品牌充满着韧性和想象力,阿里巴巴要做的就是让更多新品、新品牌如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

这再次印证了阿里的长期主义。正如马云在卸任演讲上所说的那句,阿里未来目标是“好公司”——不是攫取,而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