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的成本,换来200万的效果

巴彦淖尔市紧临黄河,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这几年,当地一直在推广控水控肥控药控膜技术,节约资源,提升农产品品质。但是因为成本高,影响到推广效果。
今年,杭锦后旗民治桥村农民耿军发明了一个好办法,用1万块钱就办了200万才能办到的大事,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图片
每年的八月份,河套大地的蔬菜就开始收获、上市了。这几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月阳合作社的番茄大丰收了。这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颜值高、品相好。
那么,这么好的柿子,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图片
杭锦后旗民治桥村月阳合作社理事长的耿军告诉我们,今年使用了黄河水滴灌技术,西红柿的品质提高了,和往年相比,增产在10%左右。
图片
河套地区用黄河水灌溉农田由来已久。过去是大水漫灌,不仅费水,土地还容易盐碱化,影响庄稼产量。用滴灌倒是省水,但工程造价高,整个下来至少得200万。在巴彦淖尔市,只有几家大企业尝试过。
图片
今年耿军带领农民们发明了便携式黄河水直滤滴灌术,比传统大水漫灌节水90%以上,肥料和农药的控制率也提高了30%。国家提出“四控”,实现了“三控”。
最主要的是只花1万块钱,成本节省了200倍。
图片
过去民治桥村土地盐碱化严重,农民种地收入不高。为了生活,耿军四处奔波。外出打拼十几年,见识广了,想法也多了。2014年,他回乡创业,包了1000亩地种植西红柿,还成立了月阳合作社。
图片
成立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就是实现自己种,让当地农民观看,这样就有了一个学习、观摩的地方。久而久之,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他们肯定比农民先知道,并可以进行普及。
到了第二年,西红柿是种出来了,但是品质品相都不太好,卖不出去。辛苦一年,不但没挣钱,还赔了80万。
图片
要把柿子种好,大水漫灌的老路行不通了。浪费水,肥也跟不上,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灌溉。
图片
耿军爱琢磨,平时还搞些小发明。他看到有人加工面粉的时候,用箩筐纱网筛掉杂质,就想试试,用这种办法过滤黄河水。
于是他买了各种密度型号的胶丝材质纱网进行尝试。把纱网做成地笼铺在黄河灌区里,用地笼代替澄清池过滤黄河水。经过过滤的黄河水和肥料混和后进入滴灌带,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滴灌。
经过上百次实验,今年,便携式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获得成功,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今年,耿军试种了24个西红柿新品种,月阳合作社的西红柿也注册了商标和绿色食品标志,销往广州、上海等城市。
图片
杭锦后旗团结镇镇长赵同强表示:在西红柿产业这一块上,向绿色有机高端这个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争取进入天赋河套优质农产品公用品。
河套地区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2018年,巴彦淖市试点开展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行动,打造“天赋河套”绿色高端农产品品牌。
今年,民治桥村用扶贫产业资金建起20栋智能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全部用上了耿军发明的新技术。
图片
这个技术,符合国家“四控”的要求,也开启了河套地区农业灌溉的新篇章。一亩棚光甜瓜一项纯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时效短、见效快。从今年开始,杭锦后旗的全部115个村都在推广这项新技术。
图片
夜幕下的月阳合作社
今年,耿军尤其忙。白天,要接待周边各地的参观团;晚上,还要和老乡们一起装车发货,每天至少要往广州发200吨西红柿。
图片
耿军说:人总要有个事业心,有个上进心,用我的方式,或者好的模式,带动我们当地的村民致富,能多有收入,我就感觉到挺高兴,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
@腾格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