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助推宾川产业发展提升脱贫质效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总目标,自2015年起,挂钩帮扶宾川县,挂包鸡足山镇,5年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助推产业发展,提升脱贫质效,以必胜的决心、精准的举措,实现安排部署科学有序、结对帮扶实在精准、扶贫成效多元显著,“真情、真干,真心、真金”的帮扶行动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赞誉。
以发展产业为龙头促推脱贫
鸡足山镇地处宾川县西北角,是集山区、半山区、坝区为一体的乡镇。全镇辖9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白、彝、傈僳族等15个民族,其中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2%。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7户4336人,省局挂包贫困户90户353人。
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产业扶持为龙头,积极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为贫困户持续脱贫增添后劲,注入生机。先后投入100万元产业发展垫本资金,每年为挂包贫困户无息借款1-3万元作为产业发展扶助金,期间全程跟踪指导和绩效评估,以群众产业发展成效作为来年再借额度依据,实施每年一借一考核、一还一再借,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启动资金不足。
以“党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户”模式,建立绿色有机科技种植园。为加快当地产业转型,激发农业活力、推动产业增效,白荡坪村项目采取“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土地集约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大棚建设,项目占地面积50亩,涉及农户70户,其中贫困户11户,由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宾川县联丰果蔬专业合作社,聘请宾川县富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品种保障、种植技术及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农户与村集体共同增收的同时,基地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培训岗位,打造离家门口最便捷的设施农业培训基地,引入农业职业经理人理念,转变劳动力输出方式,增加劳动力技术附加值,开启农户单一土地租金收入模式向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劳动就业三大块增收转变的新型发展模式。农户除务工薪酬以外,每亩股金分红约5000元。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贫困人口参与的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甸头村梅花鹿养殖,目前,养殖场共养殖梅花鹿98只,带动1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自2018年起每户每年分红不少于2000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中华蜂养殖项目,养殖中华蜂1400箱,并建有中华蜂文化展示厅。项目惠及大坝子、关李两个村委会贫困户283户1058人,按照协议每年各有7万元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每户获得540元分红。
以标准化项目建设为重点带动脱贫
在帮扶过程中,注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把脱贫攻坚与标准化发展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鸡足山镇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先后投入专项经费100万元,协助鸡足山镇成功申报《宾川县鸡足山镇冬桃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宾川县鸡足山镇香笋竹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沙址村农家乐标准化试点项目》《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宾川县鸡足山镇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试点》等5个标准化项目,整理收集葡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46个,指导完成宾川第一个团体标准的起草和备案,提交了《绿色食品宾川葡萄生产技术标准》等,通过建立标准,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效应,增加农民收益。
建立冬桃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通过“合作社+基地+标准+农户+互联网”的种产销模式,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采用互联网营销手段进行产品线上销售,示范效果显著。农民人均所得平均年增幅10%以上,产品商品化率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成功注册“效南牌佛都冬桃”商标,1500亩种植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取得冬桃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冬桃出口备案证书。建立冬桃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溯。
香笋竹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成育苗基地、青苗种植基地、成年竹种植基地,组织香笋竹种植培训6场,培训人员300多人次,发放规范化种植材料700余份,从竹苗的质量、到种植土地的选择、种植技术等均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沙址村香笋竹种植面积翻了两倍,达到1500亩,亩产提高50%,品质和市场经济价值大幅度提升,2017年总产量200吨,实现产值2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21.6%。
在沙址村农家乐标准化试点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广泛动员所有试点相关部门和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采用全员培训的形式对标准进行宣贯,建立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星级评定相结合的标准实施保障机制,为标准体系的运行和标准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规范了全村农家乐市场秩序,提升了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有效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现共有农家乐户数65户,从业人员150人,农家乐经济年度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和种养殖业农户近200户,有效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开展沙址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遵循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注重实效,乡村治理、服务管理能力、人居环境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成7.4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香会街交易市场建设工程、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等惠民利民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通过“门前三包”“三清洁”等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结合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保护的需要,成立沙址白族文化研究会,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传承座谈会”“大理州大本曲南腔传习所送戏下乡活动”等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地方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通过“敬老村”创建活动,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乡风更加文明,社会和谐稳定。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试点中,提出基本组织建设标准化、基本队伍建设标准化、基本活动建设标准化、基本制度建设标准化、基本保障建设标准化“五个基本”标准化建设。沙址村建成全县首家开设村内网络视频教育系统,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召开会议、培训教育,打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教育培训模式。全体党员干部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标准化工作创建氛围。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保障脱贫
注重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大力做好“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据帮扶户子女就学情况,从2016年起,每年筹措至少10万元,建立省市场监管局教育帮扶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对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分别给予500-4000元补助,解决贫困户子女上学困难问题,减轻贫困户经济压力。针对重度残疾、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或家庭遭受重大灾害等特殊情况,给予学生2000-4000元的教育救助,确保无1人因贫困辍学,累计发放54.25万元教育帮扶、救助资金。针对村完小、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多方筹措,协调资金24万元,建成白荡坪村完小塑胶球场;投入7.6万元更换大坝子完小学生高低床72套144个床位;购买价值4.2万元的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绘本书籍,建成大坝子幼儿园图书室等。
挂包帮扶取得成效
省市场监管局与鸡足山镇自建立挂包关系以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50余万元,协调帮扶资金170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提升脱贫成效。局领导先后30余人次、机关处室挂包干部每年至少2次到挂包户中进行走访,实地调研县镇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查看扶贫项目建设、了解扶贫产业发展、看望慰问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率先脱贫摘帽。宾川县2018年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第一批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鸡足山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全面清零;2020年“百日攻坚,对标清零”,高质量接受了国家脱贫普查。
农户持续增收。以标准化体系建立的葡萄、冬桃、香笋竹等种植业,质量、产量、产值均有大幅提升,贫困户家庭每年增收60%以上,不仅“两不愁三保障”完全实现,而且正逐步朝着小康生活迈进。沙址村的农家乐标准化试点、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标准的引领下稳步开展,乡村治理更加规范、农产品价值更高、竞争力更强,农户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脱贫基础稳固。以党建“双推进”为核心,采取从“硬件入手、软件着陆”的方式,积极帮助基层党组织全面建设。省局机关处室党支部、直属事业单位党总支分别与鸡足山镇各村党总支结成党建帮扶对子,先后投入23万元党建专项经费共同推进机关和农村两个党组织建设。5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开展讲党课、送温暖、办实事等共建活动30余次,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做好移风易俗活动,帮助培养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为挂钩帮扶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云南网记者 黎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