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记者 佟欣雨
民以食为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带我们“云”品尝全国各地的美食,也展现了食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
图片
舌尖之上品美食,是享受。超出合理范围的浪费,则令人痛心。
餐饮浪费行为的危害有多大?怎样才能有效遏制食物浪费,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
一年倒掉的食物可养活3000至5000万人
餐饮浪费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之一
“以前,我们一天要收两桶半厨余垃圾,大约200斤左右。现在一天不到两桶,大约减少了四分之一。”北京某餐厅经理吕永杰说。
推出小盘菜和半份菜、设置单人商务套餐、顾客用餐不剩菜给予“光盘奖励”……近日,为制止餐饮浪费,不少餐馆“各显其能”。
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家庭餐桌还是大型餐馆,每天都产生数量可观的厨余垃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剩饭剩菜。推动垃圾分类、单独收集厨余垃圾,目的是将废弃物进行处理加工,转化为新的资源。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就是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在餐桌上究竟浪费掉多少食物?
近年来,成升魁及其团队对我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展开长期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11.7%。据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的餐桌上,倒掉的食物约为1700至1800万吨,大约可以养活3000至5000万人。
如此数目庞大的餐饮浪费,已不是一人、一家、一城的问题,而上升为社会问题。
为何餐饮浪费现象如此普遍?成升魁与团队在长期调研中,始终探寻着背后的原因。“餐饮浪费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成升魁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尚未真正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规定,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成升魁介绍,如今,个人或家庭外出就餐的浪费,成为餐饮浪费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以前的“吃不饱”变为如今的“吃不掉”。有人认为,浪费掉的食物花的是自己的钱,自己不在乎就没关系。对此,成升魁表示,表面上看,餐饮浪费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消费行为,但事实上,这一行为与资源环境消耗、国家粮食安全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餐饮浪费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之一。
“当前,面对疫情影响,为推动经济尽快恢复发展,国家出台多项举措鼓励消费,线上线下餐饮业逐渐回温。”成升魁说,鼓励消费不等于允许浪费,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建立良性循环。
粮食消费量增长快于产量提高
从粮食消费端发力,减轻生产端压力
早稻收获季,晚稻插秧忙。丰收时刻,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7月底,早稻丰收收割仪式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上元村上元稻田公园举行。当天,不少市民走进田间地头,参加体验式“农耕课堂”。
汗水总是伴着收获。今年,广东省早稻实现丰收。在无人机直播、机械插秧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当地农民正在抢插晚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今年经历了不同以往的风险和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疫情灾情不利影响下,我国夏粮总产量比2019年增长0.9%,早稻增收3.9%,奠定了全年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
为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加力,连续5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容不得无谓消耗。”成升魁说,餐饮浪费,正在点滴消耗着增产粮食的努力。
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然而,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资源环境消耗的代价。
“餐饮浪费引发很多问题,包括资源耗费、环境恶化等。”成升魁提醒,由此引发的营养过度、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有专家提出,截至2012年,人类每年消耗相当于地球生物承载力1.6倍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等物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曾一度只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农药、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土地等,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出,却忽视对消费端的管控。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来看,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谷物总体自给率超过95%。”成升魁分析,土壤、水等农业资源紧缺、劣化,仍是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此外,受国际形势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连年增收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对此,我们应当从粮食消费端发力,制止餐饮浪费,减轻生产端的压力,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
“光盘打卡”小程序火了还不够
建立长效约束机制倡导健康饮食文化
食物浪费,数额巨大,令人警醒。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费掉,不仅包括食物在储运过程中的损失或流失,更主要的是餐桌上的浪费。可见,粮食浪费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为遏制食物浪费,早在1992年,联合国就通过《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可持续消费”概念。即消费行为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尽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可持续生产,二是可持续消费。发展可持续生产,应建立在资源环境逐步改善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可持续消费,不仅消费的数量、方式、结构应科学合理,还应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成升魁说,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遗憾的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可持续消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前段时间,一款由清华创业团队开发的“光盘打卡”小程序火了。用户用餐后对餐盘拍照,经人工智能算法识别为“光盘”后,可获得积分奖励,完成打卡。用户打卡的积分可兑换礼品,还可捐赠给公益项目。
这一平台支持组织入驻,认证的组织可邀请成员共同加入光盘挑战,通过活动、排行榜等形式激励成员,贴合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行为方式。
从2013年开展“光盘行动”至今,制止餐饮浪费的行动从未停止。“此前各项活动,更多通过组织或自发宣传为主,缺乏强制力。”成升魁表示,在当下,通过立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呼声越来越高。
事实上,我国许多政策法规均有关于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例如,宪法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决定成立专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工作。据介绍,未来将会通过具体立法,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强化管理,有效减少损失浪费。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长效机制。
成升魁提醒,制止餐饮浪费立法不宜“一刀切”。“饮食本是一件放松心情、让人高兴的事。”他建议,各地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地区间差异,制定适合本行业特点及当地饮食文化习惯的规范。
图片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