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市“牵手”,让科技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亩大棚收入2万元。这笔增收账着实让史锁打心眼儿里高兴。

史锁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先锋村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种植户,让他最满意的是,在这个科技示范园里,防虫网、LED诱虫灯等现代农业设备应有尽有。

“你看,这已经是第二茬西红柿了。”史锁指着绿油油的秧苗说,“这几年我一直种早春茬薄皮甜瓜和秋延后西红柿,薄皮甜瓜从5月末开始上市,1亩棚能卖9000多元。这茬西红柿预计9月10日上市,按去年行情1亩棚能卖1万多元。这样一茬甜瓜加一茬柿子就能收入2万元左右。”

史锁所说的种植模式是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和巴彦淖尔市开展的院市合作项目——“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棚膜、地膜、小拱棚膜、内围裙膜、外围裙无纺布“四膜一布”的综合运用,提高早春土壤温度、湿度,实现提早定植、提早上市、延长秋后生长期,増加整体种植效益。

据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姜伟介绍,“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全部为“早春茬薄皮甜瓜+秋延后番茄”的生产模式。早春茬棚内温度可提高8至10摄氏度,甜瓜提早定植7至10天,提早上市10天左右,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秋后番茄延长栽培20至30天,増加产量15%以上,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两茬合计年増收3000元以上,为种植户进一步拓宽了利润空间。

史锁的增收路径,正是以院市合作为平台、科学技术为支撑,走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2018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彦淖尔市签订了“农牧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农牧业科技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围绕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等开展科研攻关。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科技、人才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河套大地上推广应用了一系列优良新品种和增产增效新技术,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巴彦淖尔市也把同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合作作为推动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联动,推动成果的落地转化。

科技强则农牧业强,科技兴则农牧业兴。院市合作两年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

在五原县胜丰镇农丰办事处荣义村5万亩改盐增草示范园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随风摇曳。绿野之间,点缀着一个个忙碌的白色身影,那是白全江研究员及其团队正在为这片向日葵产区“保驾护航”。

“我们在示范园区里进行了以抗向日葵列当新品种为主的列当综合防治技术展示,以及探索引起向日葵水锈病的蓟马不同防控方法试验,特别是通过早播对照,进一步验证了推迟播期仍在当地发挥防控向日葵螟的巨大作用。”白全江说。

巴彦淖尔市是我区乃至全国食用向日葵种植核心区域,年播种面积达350万亩左右,占到全国食用向日葵总播种面积的49%。一系列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快了葵花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进程,也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有力推动向日葵产业由资源优势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科技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20年,针对巴彦淖尔市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瓶颈,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7个旗县区继续实施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40余项,投入项目经费935万余元。主要开展大麦和牧草新品种选育、肉羊新品种培育、油沙豆防风固沙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其中,示范推广小麦、大麦、甜菜、向日葵、辣椒等新品种22个;示范推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肉羊标准化养殖技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新技术87项。有力支撑种植养殖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区域农牧业资源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河套地区农牧业高效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