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20年全球化之路结硕果 高端客户群突破尽显价值底色

作者:王琪骥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8月27日,迈瑞医疗(300760.SZ)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实现营收105.64亿元,同比增长28.75%;实现归母净利润34.54亿元,同比大增45.78%。

这家医疗器械公司在过去20年里深耕海外市场,如今终于进入“收获期”。尽管过去几年迈瑞医疗一直是海外市场的“优等生”,但今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外界才真正了解到其全球化布局的深厚积累: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显著增加,总体增长达46.82%;其中,欧洲地区增长91.48%、拉美地区增长60.51%、包括中东和独联体在内的其他地区增长73.3%。境外收入占比47.45%,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和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出海不同,迈瑞医疗的全球化是中国品牌、中国技术的“胜利”,也是“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胜利”。

坚持全球化战略,搭建全球销售网络

迈瑞医疗在海外市场的实力究竟有多强?

公开资料显示,迈瑞医疗的产品已经进入约2/3的美国医院,应用于美国排名前10心脏医院中的9家,排名前20的美国医院中,19家在使用迈瑞超声产品;在欧洲,公司实现了超过 100 家高端教学医院的空白覆盖,在英国成功突破多家大学医院,在西班牙成功突破全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医院,在俄罗斯成功突破了多家联邦医院和高端公立实验室;在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公司采用了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建立了完善且覆盖度广的经销体系,产品进入了多家综合性和专科类医院。

高科技医疗设备在交付时需要在当地医院进行非常专业的临床培训、安装、调试,这是保证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迈瑞在超过30个国家设有境外子公司,并已经在海外搭建起成熟的本地化运营平台,涵盖研发、供应链及营销与服务,能够在保障产品交付海外疫区的同时,完成装机、培训、售后服务、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临床需求。迈瑞在全球80多个地区设有本地服务团队,所有工程师管理非常严格,需要不断培训、考核,保证一致的交付品质。

目前,迈瑞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余个驻地直属服务站点,在多个国家设有7*24小时客户呼叫服务。同时,在美国、荷兰、哥伦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设有海外培训中心。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1991年,李西廷与同事徐航、成明和等人从中国医械界的“黄埔军校”安科离开创立迈瑞医疗,资金紧张、人员不足,于是,迈瑞医疗一边经营代理业务一边坚持自主研发。到1997年,迈瑞的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代理产品与自研产品各占一半;1999年,自有产品销售已经达到1个亿。

2000年,迈瑞医疗的管理层对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全球医疗设备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大,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的份额很小,仅有3.5%;而此时,迈瑞两个大类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做到了30%,国内的市场已经容不下迈瑞的野心。

事实上,医疗设备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也仅有少数国家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完全由跨国公司填补。因此,迈瑞医疗认为海外市场有着巨大的机会。

说干就干,当年迈瑞医疗就成立了国际业务部,专门开拓海外业务。与此同时,迈瑞医疗下功夫搭建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标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所以我们看到,迈瑞医疗在海外市场是拿出高端产品和巨头真刀真枪地干,最新数据显示,迈瑞医疗在国际范围已累计突破近400家空白高端客户群,大量高端客户在使用公司的产品。

从学生变老师,通过并购延伸产业链

和很多跨国公司一样,迈瑞医疗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并购。一般而言,并购可以解决跨国公司两个主要诉求:一是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横向拓展,二是纵向延伸产品线或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迈瑞医疗自2008年以来共发起13起并购,包括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瑞典Artema,2013年收购美国Zonare等海外公司。

并购加上迈瑞医疗自研项目,基本奠定了目前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产品线。

一次成功的并购可能促进一家公司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一次失败的并购也能让一家公司陷入泥潭,关键在于能否将并购对象的人才、技术、资源转化为实打实的“战斗力”。尤其在跨国并购中,由于双方在语言、文化、管理上的不同,整合时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迈瑞医疗总经理成明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并购的先决条件首先在于业务匹配,这是最核心的条件,就是指一个公司的市场能力;其次是要有协同效应,就是指你能帮到对方什么。

高管的这种认识说明迈瑞医疗的并购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极强的目的性。迈瑞医疗无疑是幸运的,每一次并购都使得公司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也体现了迈瑞医疗管理层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东吴证券就曾发布研报认为,迈瑞医疗自 2008 年启航全球并购之路以来,公司不断构建及夯实其全球研发、销售、制造一体化平台,并购经验丰富,在并购效率、体量、标的数量上均领先国内同行业,获得了超越同行的产业并购整合经验和能力。

迈瑞医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不断学习和吸收外界的新知,最终从学生变成老师,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创造”出海典范

有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公司300多家,从1991年迈瑞医疗创立至今,“死掉”的医疗器械公司及代理公司更是不计其数。为什么迈瑞医疗成长为一家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医疗器械领军企业?迈瑞医疗最底层的能力是什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迈瑞医疗创立伊始,看一看那几个年轻的创始人,在没钱没市场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也要搞研发,或许就会认为今天的结果似乎早就写好了。

2017-2019年,迈瑞医疗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32亿、14.2亿、16.49亿元,研发费用率高达10.13%、10.33%、9.96%。今年上半年,仅半年时间研发投入就已经达到了10.0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60%,上半年营收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研发费用率仍然维持在9.5%的高水平上。

公告显示,迈瑞医疗目前已建立了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八大研发中心,共有约2500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第九个研发中心——武汉研究院项目正在建设中,根据规划,建成后将创建约20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

截至今年6月底,迈瑞医疗共申请专利5714件,其中发明专利4038件;共计授权专利29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68件。可以说,迈瑞医疗全球化的成功是下大力气搞研发的必然结果,也“中国创造”全球化的典范。

交出应对疫情完美答卷,迈瑞医疗仍然年轻

迈瑞医疗上半年海外市场的爆发,得益于长期耕耘,但也与一个突发变量密不可分。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先后在国内及海外暴发,全球医疗系统对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便携超声等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强。据了解,从3月份至今一直是国际市场抗疫产品的发货高峰期,迈瑞医疗的呼吸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拉动了国际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大幅增长。

由于迈瑞医疗所处的特殊行业,其在“抗疫”中的表现既关系到业绩的兑现,也关系到社会责任的承担。

国内疫情初起之时,迈瑞医疗迅速启动应急计划,大年初二就启动规模化复工,第一时间完成急需医疗设备的生产与交付。在抗疫关键时期,迈瑞医疗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交付关键医疗设备超过3000台。

在国外,3月疫情蔓延至全球多国之时,迈瑞医疗就收到了超过100个国家的设备需求。在意大利疫情严重期间,迈瑞医疗中标后15天就完成了近万台监护仪和呼吸机的交付和医院装机;在俄罗斯,迈瑞作为主要供应商进入俄版火神山医院,为其提供了医院所需要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超声仪等设备。

数据显示,从春节至6月底,迈瑞医疗累计向全球紧急交付近40万台医疗设备。

除了提供抗“疫”急需的医疗设备及解决方案,在国内疫情逐渐缓解,海外疫情日益严重的关键时期,迈瑞医疗携手海内外医疗机构紧急搭建了国际抗疫交流平台,向全球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今年上半年,公司协助举办了数十场网络研讨会,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医护人员在分享中获得了非常实用的专业经验。

疫情的发生虽然对迈瑞医疗的生产经营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同时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迈瑞医疗的研发、生产、市场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公司的品牌也得到了一次淬炼,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很多新的客户开始认识并认可迈瑞医疗。

与国际巨头相比,29年的迈瑞医疗仍然是“小弟弟”。在医疗器械领域,巨头林立。强生、GE、西门子、飞利浦均是创立于19世纪的百年企业,医疗器械业务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259.63亿美元、199.94亿美元、161.15亿美元、146.06亿美元,美敦力更是创造了305.57亿美元的总收入。

迈瑞医疗2019年的营收仅为156.56亿人民币。研究机构Evaluate Med Tech预计,201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约为4278亿美元,2017-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平均增长5.6%,2024年将达到5945亿美元。

无论从整个市场空间还是从与巨头的差距角度看,迈瑞医疗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没有这个时代,成就不了迈瑞。但如果仅仅依靠时代红利,没有去努力,我们也成为不了今天的迈瑞。”

迈瑞的成功可以复制吗?答案是未知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中国需要更多的全球化的“迈瑞医疗”,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真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