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会说话:这件国宝告诉你,山东人为什么能喝酒?

作者:M·辰

#陶器篇-56#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件陶器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器(上图)。

通常能够成为一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器物,都会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上有着鹤立鸡群、艳压群芳之绝技。那么,这件红陶兽形器作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重要价值呢?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件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陶器的杰出代表:红陶兽形器。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器物简历

红陶兽形器,高21.6厘米;大汶口文化陶器,距今6200—4500年;1959年出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现藏山东博物馆。

器物造型

该器整体呈现出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猪模样,拱鼻、耸耳、张嘴、耳有小孔,四肢短粗有力,尾部上翘,背带弧形提梁,腹部浑圆,通体红色,鲜亮油润,一副呆萌萌的小可爱像。尽管从面部看它长了一张猪脸,但从四肢和上翘的尾巴看它又像是狗,因此,当年的发掘报告上它的名字是:红陶兽形器。

艺术价值

大汶口遗址中出土有约1000余件精美的陶器,但这件红陶兽形器却是其中无论从造型还是工艺制作都是十分珍贵的一件瑰宝。制作者有意识地将注水口设计在“猪”的尾部,通过尾部的圆筒向器内注水;用水时,提起背部的提梁,水便从“小猪”张着的嘴中流出;而浑圆的腹部设计起到了加大容器容量的作用;短粗的四肢正好支撑出了一个放置薪柴的空间,方便加热器内酒水。

这件作品中,作者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艺术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动自然,拙朴可爱,反映出大汶口时期的人们已完全掌握动物各部位的比例及其形态特征,展现了这一时期先民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了当时陶塑造诣的最高水平,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杰出之作。

历史价值

红陶兽形器各部位准确的比例以及生动的形态造型,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狗或猪的形象非常熟悉。

考古证明,大汶口时期家畜的种类及其饲养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时饲养家畜的种类主要就是狗和猪。并且从考古发掘来看,以猪为代表的家畜已经升华为财富的象征,在一些大型墓葬中甚至出现了几十头猪陪葬的现象。这件红陶兽形器的制作,正是大汶口时期养猪业繁荣的一个印证。

养猪业的繁荣,不仅解决了人们的餐食结构问题,还为人们提供了皮毛与畜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养猪业的繁荣必定是以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前提。粮食有余,才能够有饲养业的兴旺发达。

粮食多了,除了饲养家畜外,大汶口居民还把它们做成了美酒。从山东地区一些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鬶(gui)形器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陶鬶残片中留有水垢的印迹,因而断定这些陶鬶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温酒用的。这些陶鬶既能够温酒也能够做盛酒的酒壶用,可谓一举两得、妙不可言。6000年前的古人具有这样的智慧,着实令人惊叹。

考古学家们在山东地区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狗形陶鬶和猪形陶鬶,这些猪、狗形陶鬶从造型上与红陶兽形器极为相近,因此猜测这件红陶兽形器可能是陶鬶的一种变体,同样具有温酒、斟酒之功用。

陶鬶是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中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之一,从出土量上来看也是所有出土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由此可见,古代山东人制酒、饮酒之风盛行,且一脉相传,流传至今。山东人能喝酒,那是有历史根源的(^_^)。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鹅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