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太湖村搬迁记:让村民过上新生活

太湖新村全貌 刘力鑫摄

(中国网讯 记者 田思悦)2019年4月,江西省寻乌县太湖水库正式供水。寻乌县城乡居民终于喝上了期盼已久的“干净水”“放心水”。该水库地处东江源头,最大库容为2384万立方米,能够满足寻乌县18.77万居民及部分企业的用水需求。

作为惠及全县的民生工程,“太湖水库项目”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同时也遇到不少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水库所在地——太湖村的搬迁问题。当时,该村共有村民236户、耕地206.61亩、林地24586亩。如何劝说村民放弃土地、整体搬迁,是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

太湖村村支书朱梅芳曾因此遭受到不少指责。有些村民不理解整体搬迁、兴建水库的规划,同时也为未来的生计感到担忧。朱梅芳说:“村民有意见,我们就主动去征求意见,挨家挨户、一轮一轮地做工作。”从开始走访调查,到2015年整体搬离,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委会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前期调研和意见征求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让大多数村民满意的方案”。朱梅芳解释道。

要搬迁,首先就要解决“搬到哪里去”的问题。朱梅芳回忆道:“当时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但选址不仅要考虑村民住房的问题,还要考虑就业,所以最终选定了县城旁边的一块土地。”在25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198栋宅基地房屋和140套套房,太湖村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两种房屋当中进行选择。朱梅芳说,太湖村村民有一千余人,县城附近的位置有利于就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

太湖村村民朱贱林是一名泥瓦工。对于县城带来的工作机会,他深有感受:“村里人少,常常没有活干。县城里需求量大,只要我想工作,就有干不完的活。”朱贱林夫妇育有三个孩子,一家人现住在一栋四层的宅基地房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说起搬迁后的好处,朱贱林还特别提到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前他们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路才能到学校。现在,孩子们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多方便啊。”

搬到县城附近以后,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朱贱林的儿子学习书法已经两年了。作为父亲,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家里过年贴的春联和福字都是我儿子写的。以前村里可没有学习书法的机会,一到晚上四处黑漆漆的,搬到这里以后小孩可高兴了。”太湖新村在建设时,也充分考虑了村民们的文化需求,专门建设了篮球场、健身区、儿童图书室等文体活动场所。陈月煌是忠实的篮球爱好者,他常约上三五好友来村里的篮球场打球。去年大学毕业后,陈月煌在南昌工作了一段时间,但现在他想过更安稳的生活,所以选择回家乡工作。“家人搬来新村之后生活方便多了,也丰富多了”,陈月煌对记者说。

水源乡党委书记邹文平告诉记者:“异地搬迁的群众为太湖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绝不会搬出来就不管了。在搬迁初期,县和乡的层面上,对太湖村村民实行了结对帮扶政策,从租房搬家、子女入学、村民求职等各方面入手。目前,村民们已经搬进新村快两年了,我们每个月仍然坚持举办至少两次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在求职方面的竞争力。”在政策上,水源乡也为太湖村村民提供了很多支持,如鼓励村民续租果山从事果树种植并给予三至五年的过渡期奖励,鼓励村民创业开设商店、食品店并提供零息贷款等。邹文平说:“我们始终坚守‘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村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责怪村干部,变成了享受新生活,对村干部竖大拇指。而且不只是搬迁村民对这次安置感到满意,喝上干净水的广大寻乌县居民也对此交口称赞。这次搬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搬迁前的太湖村 资料图

晚霞中的太湖新村 刘力鑫摄

太湖新村牌楼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朱贱林在自家客厅里沏茶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朱贱林儿子的书法作品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大学毕业生陈月煌在太湖新村篮球场打篮球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太湖新村的儿童书屋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太湖新村的小朋友们放学后在家门口喂宠物兔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为方便村民子女入托,太湖新村村口开设了一处幼儿园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

为方便村民获取就业信息,太湖新村村委会一层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招聘信息 中国网记者 田思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