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山村生态移民:村民变市民 走出大山拥抱希望

航拍下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太湖新村全景。 刘力鑫 摄

中新网赣州9月2日电 题:江西寻乌山村生态移民:村民变“市民” 走出大山拥抱希望

作者 刘力鑫

“以前我们一家五口人都挤在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里居住,搬迁后住进了四层半的新房,还有个店面做点小生意,生活条件好多了。”9月1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太湖新村,45岁的何家任坐在自家新房宽敞的一楼客厅里,茶几上摆满了本地的特色水果,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航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太湖新村,篮球场上打篮球的村里学生。 刘力鑫 摄

三年前的2017年,因建设寻乌县规模最大的单个民生工程——太湖水库的需要,位于寻乌县北部大山深处的江西省定“十二五”重点贫困村——水源乡太湖村,整体易地搬迁到了县城,成为了如今的“太湖新村”。

包括何家任一家在内的太湖村236户共1153名居民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原来太湖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水泥路只通到了离镇子最近的村委会所在村小组附近,还有几个村小组分布在沿河两边的深山里面,有些村小组甚至连路都还没通,只有那种泥巴小路。”水源乡太湖新村第一书记凌升高向记者描述起了当年太湖村的交通状况。

另一位太湖新村居民何恩镜也表示,以前住在山里交通不便,从家到镇上有10多公里路程,孩子读书大人看病都很不方便。现在一家六口人搬进县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日子过得很舒适。

航拍下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太湖新村,整体易地搬迁到了县城,成为了如今的“太湖新村”。 刘力鑫 摄

除交通不便外,原本居住在山里的的太湖村村民收入渠道也比较单一。水源乡党委书记邹文平告诉记者,除了外出务工,大部分村民都只能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创收,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收入也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脱贫难度很大。

为避免二次搬迁和彻底解决边远山区群众脱贫问题,寻乌县取消了村级和乡镇安置点,在县城规划区黄金位置建设生态移民小镇,距离中心城区1.2公里。其中移民安置区投资10.08亿元,分五期建设,太湖新村则是生态移民小镇的一期项目。

对于这些孩子们而言,易地搬迁使得他们终于走出大山,能够更加安全便捷地上下学、接送更好的教育,未来也更有希望。 刘力鑫 摄

新村内的房屋以套房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宅基地安置房。各种配套基础设施也十分健全,有幼儿园、社区中心、篮球场、银行等场所,村民生活十分便利。

走在太湖新村内,记者看到整个新村依山而建,一栋栋崭新美观的楼房错落有致分布在一条主干道两旁。一些村民还利用房子一楼的店面开起了家庭制衣厂、副食品店等,做起了小本生意。

记者见到了在自家房子里创办小型制衣厂的居民何家炎。何家炎告诉记者,他曾在广东的制衣厂打工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搬迁之后我发现家乡也有很多人会做衣服,同时政府又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我就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目前已经开了两个车间,还吸纳了本村的贫困户就业。”

“村民搬到县城的新村之后,收入渠道大大变宽。无论是想继续发展种植业,或者到县城找工作、自主创业等等,我们政府都尽力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扶持。”邹文平表示。

寻乌县投入了15.13亿元,在移民小镇附近同步建设综合物流园、电商产业园、通用设备制造园三大产业就业平台,预计可提供14100个就业岗位。而在太湖新村门口就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宽敞马路,群众生活、就业将实现便利化、就近化。

而为解决居民技能单一问题,太湖新村还积极开展电商、通用设备制造、制衣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就业门路。目前,生态移民小镇有370多名移民实现就近就业,520多名移民创办经济实体,实现“务农到务工”的就业转变。

在何家炎看来,搬迁之后,自家从住土坯房到如今住小洋房,夫妻双方从在外打工到家门口创业,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一家人得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下午五点多,一抹美丽的晚霞出现在新村上空。新村的篮球场内传来阵阵喧闹声,一群刚放学的的中学生们正进行着激烈的篮球对抗赛;球场边的马路上,几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有说有笑地经过。

对于这些孩子们而言,易地搬迁使得他们终于走出大山,能够更加安全便捷地上下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也更有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