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这些惊艳了时光的古镇古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贺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2100多年的建城史,让贺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全市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2个中国传统村落;有国宝“麒麟尊”以及潇贺古道、黄姚古镇、临贺故城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黄姚古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有瑶族蝴蝶歌、长鼓舞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方言有29种之多,被誉为我国天然的语言博物馆。潇湘文化、岭南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长期相互交融造就了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和谐发展的贺州。
名·胜·古·迹·篇
01
潇 贺 古 道
图片
潇贺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海陆对接通道,是中原沟通岭南最主要的大通道之一。
宋人范之晔所编的《秦史拾遗》记载: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尉屠睢督帅征骆越所辟也”。这条道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全面完成,成为一条自秦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新道”。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显示,“耒湟”“潇贺”和“湘漓”三条交通线从长沙辟出,向东南、正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潇贺”线便是从湖南潇水至广西贺江水陆联运交通线的“潇贺古道”
02
湘 漓 古 道
图片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成举世闻名的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形成古代中原到岭南最为重要的通道。
湘漓水道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战时又是大军和粮饷传输的通道。由于灵渠河道狭窄经常堵塞,湘漓古道还开辟有陆路通道,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详细记载了此路由零陵进入广西一段的走向。
湘漓古道在贺州市昭平县境内长达100多千米,昭平系湘漓古道咽喉要冲。
03
临 贺 故 城
图片
临贺故城位于八步区贺街镇的贺江两岸,南至浮山,东至大鸭村,北至香花村,西至沸水寺,占地面积约10平方千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此城仅存。”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临贺县开始,到1952年贺县县城从贺街镇搬迁至八步镇,贺街镇历经2100余年。
临贺故城作为岭南桂东地区重要的县、郡、州的治所,其历史脉络清晰,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百越文化交互融合,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各种古代城市的基本公共设施齐备,古城墙、护城河、衙署、学宫、书院、宗祠、寺庙等布局合理,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图片
黄姚古镇
04
黄姚发祥于北宋开宝年间,兴建于明万历年间,鼎盛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峰丛古镇,梦境黄姚”。
黄姚古镇为封闭式城堡,四周由石墙守护,共有7个城门。镇内的建筑似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弯弯曲曲延伸出八条小巷,让古镇街道四通八达而又环环相扣、街街相通,犹如一座神秘的迷宫。黄姚石板街目前有8条,分别为:金德街、迎秀街、天然街、中兴街、安乐街、连理街、龙畔街、山磅街。
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整座古镇可以概括为:三水十山七岩洞,七楼一台五凉亭,八街二阁九祠堂,一观九寺十六门,十二古樟十一桥,三庙七榕十龙鳞(树)。
门楼、亭台、寺庙等建筑共有楹联197副,诗词186首。众多的牌匾构成了黄姚独特的文化景观。
封阳石城
05
图片
封阳石城(又名中华村石城),位于八步区铺门镇中华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可爱的贺县》一书介绍:“(石城)因其四周石山悬崖拔地而起,合抱成天然石墙,形似城堡,城内方圆二三百亩,全城仅南北相对有两个天然的豁口,故名石城。石城东有金鸡山、西有五指山为屏,南有南门,北有北门。”
石城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少部分城墙及城门石块已坍塌,城内只有部分建筑基址,石板路、古井依然还在使用,仍有部分村民在城内生活,有少量民房。周围山上的防御工事目前保存较好,大多以片石砌成,少量使用青砖。
明清时期,封阳石城是当地百姓避乱的城堡,抵御了多次匪患。石城遗存对于古封中、古封阳的历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史证价值。
06富 川 旧 城
图片
富川旧城坐落于富江河西岸,城池三面临水、一面依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始建于明代。
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富川故城在县西南钟山下……明初,县仍旧治,而移钟山千户所于霭石山南,相距七十里。洪武十八年,征南将军韩观奏请筑城,迁县于今治,千户所附焉。万历三十七年,复因故址修筑,并浚濠为固。”
城内街巷交错,店铺林立,设“井”字形卵石花纹街道五条,分别为:镇武街(镇升)、岭上街、仁义街、迎恩街和阳寿街。街宽3米,两边设有排水沟,卵石花纹街面装饰金钱纹和环纹图案。大富之家门口和内天井中喜镶双环纹和三连金钱纹图案。城西南为县衙署,城东北为城守署和千户所,东门两侧为书院,城北门的左侧为学宫(即文庙)、武庙(即关岳庙),右侧为齐公祠,城内有寺观、祠堂、戏台,城东及城南内设古井,西门旁设有防火塘(即西门塘),城外西南和西北设有漏泽园,城墙脚外设有宽9米、深3.33米的护城壕(即护城河)。富川旧城有着与岭南其他古城不同的花街。这里的卵石花街根据太极图设计,有圆形、菱形和椭圆形图案,建造优美,寓意深远,对研究富川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图片
秀水状元村
07
图片
秀水状元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西北部,地处广西东北部都庞、萌渚两岭余脉之间的山川一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据秀水村明义房《毛氏族谱》记载:浙江衢州府江山县进士毛衷出任贺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经过秀水,看到这里奇峰秀水、绿水环绕,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便产生了在此安度晚年的想法。卸职后,毛衷举家来秀水择居开拓,成了秀水村毛氏族人的始祖。
秀水村的村落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村(秀水村)、两水(秀峰河和青龙湖)、三山(青龙山、灵山、独秀峰)、四落(石余、水楼、八房、安福四个小村落)”,山水田园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秀水村建筑整体布局紧凑,村落依山面水。现有明清时期古民居近300座、古门楼8座、古戏台3座、宗祠5座、状元楼1座和东江石拱桥、登瀛桥遗址、东江书院遗址等。村内古树、古桥、古井、石板街、卵石路面等随处可见。民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秀水村的建筑布局体现“天时地利人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秀峰挹爽,风景秀丽,青山绿水,古树葱郁,气侯宜人”的美誉。
图片
福/溪/村 08
福溪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以北约 10 千米处,北与湖南省江永县毗邻,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福溪古称“沱溪”。据《福溪源流记》碑刻记载:“厥予村境蒋、周、陈、何各姓贤祖列宗,分异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不一迁徙而来。
福溪村建筑整体保存较好,红砖黛瓦、飞檐翘角,木雕木柱木构抬梁等都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全村目前保留有 13 座门楼,每座门楼后都有一条小青石板巷道。绕村建有石墙,形成具有浓郁商道特征的古村落。
坐落在福溪村的马殷庙是一组祭祀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国王马殷的庙宇建筑群,总占地面积 1801 平方米。马殷庙为木结构,各种构件加工精细、装饰考究,融合了中原典型的宋式建筑风格,同时又具有浓郁的瑶族地方特色,是南方瑶族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之一。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5名进士,经魁、文魁、武举多人。理学鼻祖周敦颐曾在此居住、讲学,村中建有周氏宗祠,又名“廉溪祠”。
09
上莫寨村
图片
上莫寨村位于八步区开山镇开山村,北邻湖南省江华县大圩镇,为中国传统村落。
上莫寨村现有250余户人家,相传为唐代状元莫宣卿的后裔。据上莫寨村《莫氏族谱》记载,上莫寨村又称螺山村,先祖系于明朝迁居至此。主村道自西向东横穿村寨,由规整的青石块平铺而成,各家各户均铺有石板路与主村道相连。村中现存门楼6座(其中1座保存完好),宗祠1座,炮楼1座,古民居30余座。古民居大都为砖石木结构,由青砖青瓦青石条建成,飞檐翘角,装饰以精美壁画和木雕;也有“金包银”或泥砖墙建成的建筑。
莫氏宗祠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祠堂前有庭院,庭院东侧有厢房,上下两座,中有天井。祠堂主要供奉与祭祀上莫寨的始祖莫千一等先祖的灵牌,同时也兼作商议村中大事之处。上莫寨村东北面有两座山,分别是螺山和大岩山。发源于村西面的壕界塘泉水汇成溪水,蜿蜒东流,与发源于大岩脚下的上莫古井泉交汇,形成常年不断的溪流,汇入桂岭河。
据 1934年《贺县志》记载:“开山九螺,以上莫寨村螺山为胜,林木葱郁,一径直达山巅,旧有屋,楹乡人藉以望远者。”说明上莫寨村螺山在民国时期就是登高远眺之好去处。
10
龙井寨
图片
龙井寨位于平桂区沙田镇,距贺州市区约9千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1985年《贺县地名志》记载:“龙井,龙井村驻地,建于1480年,村口河边有口井名叫龙井,故名。”相传龙井泉为龙母眼睛所化,“井”和“睛”同声,故名龙井。龙井泉十分神奇,久旱之后,井出浑水,天则必雨;久雨之后,井出浑水,天则必晴。数百年来,龙井村民利用龙井泉水的清浊来预测天气、判断农时,甚是精准。龙井泉也是龙井村百姓最便捷的生活水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龙井人。
龙井村传统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镬耳山墙、博古山墙、船形正脊,青砖青瓦青石板、木柱木匾木构抬梁、砖雕石雕木雕、壁画灰塑砖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模式和建筑装饰随处可见。装饰纹样为“松鹤延年”“喜上眉梢”“花开富贵”“鲤鱼跳龙门”“福禄寿三星拱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龙生九子”等吉祥、避邪图案以及寓言故事,惟妙惟肖,工艺十分精湛。龙井村人历来有尊师重教、崇文重武的传统。
据《张氏族谱》记载,龙井村在清代,便出了5名举人,考取功名者达70余人,尤其以清末拔贡、后任民国国会议员和总统顾问的张廷辅和清末詹事府詹事张廷珊最为著名。
图片
11
玉坡村
玉坡村位于钟山县县城以西约30千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北宋时期,全村均为廖姓人家。
廖氏宗祠前有一座恩荣牌坊,该牌坊是玉坡村最具特色的景观,也是广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是乾隆皇帝下诏,由地方政府出资建造的。整座牌坊用青石雕刻嵌合而成,牌坊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占地10.30平方米。主体为四柱镶合,形成三间、五楼、庑殿顶结构。四条石柱分别立在四个石基座上,柱的前后设抱鼓石,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牌坊抬枋正背两面分别雕刻着多组玲珑剔透的传统吉祥图案和文字匾。
玉坡恩荣牌坊是功名坊的一种,也是广西目前仅存的一座恩荣牌坊。
玉坡村古建筑群源流清晰、布局严谨、建造考究,对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乡土建筑规划、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12
图片
图片
富川瑶乡多溪涧河流,也多风雨桥。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就像一串串闪亮的桥亭建筑工艺明珠,散落在富川的广袤原野,方便往来行人,点缀乡村田园。
富川共有风雨桥108座,目前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风雨桥有27座。朝东秀峰的登瀛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它横跨秀水河,为石礅木板结构。清光绪《富川县志》称其“壮丽为县首称”,是史料记载中富川的第一座风雨桥。
富川风雨桥最多的地方是朝东镇,仅黄沙河上就有 8 座。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当属廻澜风雨桥。其名取自韩愈的《进学解》中的名句“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即倒”。廻澜风雨桥横跨在黄沙河上,呈东西走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20世纪80年代再次维修。该桥占地面积374.5 平方米,建筑面积299.6平方米,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和阁楼组成,全长37.54 米。
风雨桥为人们提供了乘凉避雨、劳作休息的场所,反映了明清时期潇贺古道对富川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的影响。
图片
我们在世界长寿市——广西贺州等您!
原文来源:长寿贺州
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修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