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280幅文献图片告诉你

9月5日—11月10日,“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地方文献展”在深圳图书馆展出。该展览共包含展板110幅,图片280余幅,编撰文字3.5万字,现场展出珍贵文献80余册/件,通过文献视角追寻深圳城市发展脉络,展现深圳历史文化风貌和特区四十年伟大历程与成就。
图片
该展览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共分为五个部分:寻根——崛起——融合——风物——示范,时间跨度从古代“深圳”到建立特区四十年,勾勒出深圳地区从6700多年前至今的发展脉络,并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的经济、文化、本土风物、先行示范等几个方面重点阐述。
康熙版《新安县志》孤本回归故里
本次展览以2018年出版的《深圳文献·深圳图书馆馆藏选目提要(1978-2018)》为主体,精选部分具有较强权威性、时代性、本土性、影响力的书籍,同时展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县志、族谱、地图、老报刊等珍贵文献。
图片
目前文史学界已发现的与深圳有关的地方志,绝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完整的仅有两种:1688年清康熙年间靳文谟修的《新安县志》(十三卷,现完本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及1818年清嘉庆年间舒懋官修的《新安县志》(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提供了古代深圳最为珍贵的史料。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将展出康熙版《新安县志》。这套存世最早的海内外孤本古代深圳地方志,已由深圳图书馆自国家图书馆引进。 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引进的嘉庆版《新安县志》是目前存世最完整、准确、全面记录深圳地情的古代地方志。
姓氏族谱展现深圳移民文化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谱。家谱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盛世修谱”为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修谱过程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密切相关,是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材料。“国有史, 省府州县有志, 家有谱, 其名不同, 其实一也”,学者将家谱与官修正史、地方志并列为地方史的三大资料来源。
图片
深圳图书馆非常重视族谱的收集,现藏有300多份族谱,其中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在2014年成立的深圳记忆项目中收录的族谱、家谱,二是在2019年彭全民老师的捐赠,三是来自一些正式出版物,是本地区最大体量的族谱收藏机构。本次展览展出了《原广东省宝安县大鹏城 : 赖氏世系简谱》《宝安燕川陈氏族谱》《松元厦陈氏族谱》等。
最早经济特区规划图展现“神预测”
在深圳图书馆馆藏的一份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上,可以赫然看到深圳西部的“前海湾远景开发区”。35年前的特区规划图与今天的深圳西部发展惊人的相似:自红树林公园、深圳湾公园直至前海蛇口片区,看似“神预测”的背后实则是早一辈深圳设计者们的高瞻远瞩。
图片
同时,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的企业在深圳这块热土中诞生。随之而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编撰印发的刊物,一个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性的文化载体。它是每个企业的文化体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经济文化特点。深圳图书馆馆藏约800种期刊、300余种报刊,收藏时间是1980年代开始至今,企业内刊的繁荣也代表了深圳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图片
可领取深圳历史地图明信片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精彩有趣且“好吃好玩”的读者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留言板上写下对深圳特区40年的深情表白,也可以参与转盘游戏“转一转”,领取本次展览精心设计的《深圳历史地图明信片》。该组明信片由300多年前至今的12张深圳地图或规划图制作而成,所有图纸均选自深圳图书馆馆藏,如能集齐一套完整版也是颇有意义。
图片
开幕当天还特别邀请深圳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传统手艺人现场教学,读者更能直接体验手工艺制作,品尝特色小吃。立体灵动的剪偶、惟妙惟肖的面塑、精致细腻的麦金画、流光溢彩的脸谱面具,还有大鹏地道海胆月饼、海胆粽,喜庆的传统糖画、冰糖葫芦可以一尝美味。
深圳图书馆还策划“VR看展”项目,对“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献展”进行VR全景制作,打造全新云观展模式。
图片
除此之外,深圳图书馆将通过“志愿深圳”平台招募志愿者,来担当本次展览的解说员。通过解读和培训,志愿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次展览的创作故事以及相关的“深圳知识”,同时,让志愿者也成为持续深度宣传的传播者,将文献中的“深圳故事”讲述给更多的市民朋友。
图片
【记者】夏凡
【作者】 夏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