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600年!让故宫被“看见”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陈秋圆

这些年,故宫“游人止步”的区域越来越少,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打开,一座座幽静的院落跃入眼帘。故宫开放的不仅是它的区域,还有它的姿态,这一点,更加可贵。

摄影/宁颖

这些年,故宫“游人止步”的区域越来越少,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打开,一座座幽静的院落跃入眼帘。2014年,故宫的参观区域是52%,2018年,这一数字接近80%。故宫开放的不仅是它的区域,还有它的姿态。它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自己,让人们更加了解故宫,再次走进故宫,真正爱上故宫。

改善体验从限流开始

“故宫恢复开放的消息刚放出来,就赶紧抢了票。”少见的空旷紫禁城,恢复了它的安静,让不少人感叹“限流的参观体验真的太美好了”。

自2020年5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每日限额5000人。随后又结合北京疫情防控实际,为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7月28日起上调至12000人。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人们分享着这段特殊时期来故宫参观的体验,除了故宫本身带来的震撼外,“人少、体验好”是普遍的反应。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介绍,2019年故宫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900万人次,年增170余万。早在2002年,故宫年客流量就达到700万人次,仅次于当时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之后10年,故宫年客流量猛增到1500万人次。

“观众增长速度太快”成为故宫幸福的烦恼。一方面,故宫悠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另一方面,过多的参观人数导致深度参观体验大打折扣。

梁慕至今还记得2015年3月和大学同学第一次去故宫的场景,32个售票窗口及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震撼了她。随后她们跟着人流,沿着中轴线相继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部分院落。由于前三殿和后三宫人太多,她只能随着挤进有利的参观位置,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看向殿内一探究竟。走了一下午,她们又累又渴,最后终于找到了能坐下休息的椅子。实际上,越是参观到后面,蹲着墙根、坐在椅子上或者直接坐在地上休息、吃东西的人就越来越多。“人真的好多啊,但人人都想看故宫。”2018年梁慕再去故宫时,已经是网上预约购票了,当年排满长龙的售票窗口都已关闭。而到了2019年,她在午门安检时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就行了,她的外国朋友们只需要出示护照,也无需再兑换票。几年下来,故宫排队的环节和时间大大缩减。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故宫管理的改革。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每次谈到故宫参观体验时总要拿“故宫跑”来作例子。2015年9月,故宫举办九十华诞系列展览之“石渠宝笈特展”时,诸多难得一见的重量级书画引得人们“跑步进故宫”,由于人数太多参观一直持续到后半夜。尽管几年后单霁翔再讲这段往事时观众都轻松一笑,然而对于故宫来说却是一件严肃大事,“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做法,究竟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我们服务对象方便为中心?”

“博物馆参观体验的提升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故宫博物院馆员张娜撰文指出,参观体验是一个综合性感受,既依赖硬件设施又注重软件服务,博物馆需要以观众为中心解决痛点,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其中,对博物馆观众舒适度影响最大的就是参观环境的拥挤程度,“走不动”“挤不进”“看不着”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面对博物馆有限的空间和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参观热度,故宫科学测算场馆承载量,制定限流措施。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宫开始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及实名制售票措施,2017年“十一”长假期间首次实现全网售票和观众流量的有序管理。限流之外,“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也成为故宫改善参观体验的一大抓手,如增设配椅让观众“有尊严地休息”,设立景运门餐厅、冰窖餐厅及观众服务区、角楼咖啡店等,为观众提供便捷、多样的用餐条件,从而解决如厕难、休息难、用餐难等痛点,让他们心平气和、体力充沛地参观故宫。

文物越开放,故宫越有尊严

“故宫的参观分为两部分,一是‘网红’点,即人流量最大的中轴线,另一部分比较小众,即故宫举办的展览,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故宫最用心,和其他博物馆最不一样的地方。”刘羽自称是“故宫小迷妹”,在北京上大学的她一年大概去4次故宫,大多是冲着展览去的。在刘羽看来,故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建筑本身也是文物,有些展布置在不常开放的场馆,因此成为难得的参观机会。

打开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首页,实时显示着目前故宫藏品有1863404件/套。和故宫古建筑群一样,这都是属于故宫的宝物,是故宫参观体验的重要部分。“故宫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辉煌,那些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要让更多人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国宝和精华在哪。”热爱故宫的张浩,在当了爸爸之后,更加在意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数据显示,在故宫的1900万观众中,40岁以下的占56.16%,年轻人到故宫参观的比例越来越高,父母也更愿意带小朋友前来参观。

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历经风雨的恢宏建筑群不仅承载着明清500余年的历史,也蕴涵着中华5000年文明的演变历程。故宫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然而长期以来,故宫可以参观的区域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区域是不开放的。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面,拿出来展示的不到1%。华中科大兼职教授余丰慧就曾表示:“游客对于故宫的参观仅仅局限于玻璃墙外的观赏,还要忍受大批游客拥挤的混乱秩序,这既影响了游客参观体验,也使得故宫的历史感和威仪感有所减损。”这个问题,故宫人当然也看在眼里。“这些世界之最,怎么叫人感受到呢?这是一个难题。”如果不被“看见”,那些稀世珍宝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很有可能会被淡忘,观众的参观体验也得不到满足。

2002年郑鑫淼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开启了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这也是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计划从2002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长达19年,总投资约19亿元。他主持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以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修工程采取分阶段修复的方式进行,基本是6年为一个阶段。正是有了这项长期计划和研究人员专业细致的工作,人们才得以不断看到接近还原当时场景的宫殿和文物。

文物修复的工作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兴趣和热情。人们也第一次知道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了解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故事。修复后的文物更是惊艳了无数观众。“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没有面对观众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它们是蓬头垢面的。只有它们得到了保护,面对观众以后,它们才会神采奕奕,才会光彩照人。”通过这部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的纪录片,人们与故宫的距离不断拉近。

“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观众进入故宫博物院以后,只往前面走,不往两侧走。80%的观众往前走,看皇帝过去坐在什么地方,看皇帝原来睡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再往前是御花园就出去了。”单霁翔曾经说,“我们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库房里,再也不能大部分区域都不开放,人们有强烈的文化需求。”

为此,故宫加快了开放的步伐,不断扩大对观众的开放区域,增加展示空间,举办更多的展览。2014年起,故宫开始推开一座座大门,如隆宗门。这是广大的故宫西部区域第一次开放,人们得以窥见“故宫退休女性的世界”。2015年,故宫增加开放了午门雁翅楼,东华门城楼、角楼,慈宁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园、宝蕴楼、端门城楼等区域。2016年,故宫迁出紫禁城中路、东西路红墙内的全部办公科研单位,进一步使开放区域增加到76%左右。到2018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已经达到80%。在观众看到越来越开放的区域和越来越丰富的展览背后,故宫一直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缓慢、有序、坚定地进行着文物保护,上千故宫人做了大量繁复的工作。一位在此工作了将近10年的工作人员说,故宫改革的这些年,活动不能停,展览不带歇,故宫人每天是拼了命在工作,以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在线上看故宫

“第一次登上端门,被养心殿的数字展实力圈粉:朱批奏折、召见群臣、鉴藏珍玩、穿搭服饰、亲制御膳还有小电影和VR。”刘羽说,故宫人的努力和热爱让她对故宫的喜爱又增添许多,“一直给我们介绍的程序员小姐姐自豪地说‘这是我设计的程序,当然厉害’,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很有感染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借助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时俱进的故宫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网络智能化。“当现场无法抵达,线上便成为最佳的选择。”7月16日,“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举行,“数字故宫”团队的年轻人携手故宫文物研究专家带着观众入画、赏物,如经过超高清扫描的《韩熙载夜宴图》放大40倍后,观众可以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而不错过任何细节。数字文物具有的不贴近文物能看见细节的优势,让观众看到了数字文物资源深度应用的可能。疫情期间,通过各种线上渠道观看故宫文物的人数激增。

“#让我们一起来读日历#漱芳斋内外戏台。为新年等重大节日在重华宫宴集时的演戏场所……”现在,每天都会有网友到拥有着960万粉丝的“故宫博物院”账号“打卡”故宫文物,了解文物知识,“漱芳斋什么时候能对外参观”“看《上新了·故宫》有说漱芳斋是看戏的地方”,还有网友打趣道“我猜又有人要说还珠格格了”。

故宫的参观体验,不仅在线下,还可以在线上,而且线上故宫的风采越来越迷人。每到冬天,故宫拍摄的雪景图都会刷屏,以致故宫人打趣说“故宫不下雪,我们着急啊”。不仅如此,“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手机App,还有“全景故宫”“V故宫”让人们身临其境,欣赏更多宫殿和文物细节,也为不能到达故宫的人弥补遗憾。

在7月16日“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讲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故宫博物院也面临着种种新挑战,但同时故宫也紧紧抓住了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联合专家学者与社会机构,将学术成果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通过创造性地转化,让更多的朋友可以通过“数字故宫”感悟和体验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9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