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缺学位挤床位,孩子们的上学路顺了

今年9月1日开学日,新落成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以下简称“三完小”)逐渐热闹起来,来自该县各区乡农牧区的孩子悉数返校。

在中山参与援建下,三完小新增一批学位,未来可让更多的农牧区学生到城区享受优质教育。在与白玉县相邻的巴塘县,由中山援建的昌波乡中心校新宿舍也已投入使用,孩子们从此告别挤床位的困境。

而在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由中山翠亨新区援建的天桥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巴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学走天桥,再也不需横穿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学之路更安全。

教育援助是中山援藏援川的重要内容,在中山的对口支援下,对口援助地的教育硬件条件持续优化,一批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破解。

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校区(效果图)。

新增3000学位,让农牧区孩子到城区上学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赠科乡牧区度过了暑假,西绕曲珍再次离家,走向县城,到80公里外的白玉县中学开启初中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西绕曲珍而言,离家求学已不是新鲜事,在赠科乡接受学前教育后,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和周边的孩子一起,到位于县城的白玉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进行全寄宿学习,6年来,她早已习惯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的求学和生活环境。

白玉县赠科乡属于四川甘孜州的高原农牧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龄儿童开展教学有一定难度。为让集中教育资源,让农牧民学龄儿童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川甘孜州在高原农牧区探索发展“幼小一体化”学校与乡镇或县城集中寄宿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让大部分牧区低龄儿童在家门口完成学前教育、部分小学教育或小学教育,年龄较大时,再到乡镇或县城的集中寄宿就读完成四至九年级的小学和初中教育。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赠科乡牧区学生西绕曲珍,她在白玉城区完成了小学教育,已到县中学开启初中的学习和生活。雷海泉/摄

县城的集中寄宿制学校在师资和教育硬件上都比牧区学校有较大提升。在6年的小学学习中,西绕曲珍接触到了电脑、英语、钢琴等课程,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当地乡村学校少有开展。而在集中学习的竞争激烈下,西绕曲珍学习动力更足,在今年的全县小升初考试中,她获得了全县第68名的成绩,进入县中学的重点教学班。“我希望以后能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让家乡更多的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对于未来,西绕曲珍充满信心。

虽然集中教学效果明显,但大量高原牧区学龄儿童进入县城集中寄宿学校就读,导致县城教育学位压力陡增。白玉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兆蓉表示,2019年前,白玉县县城仅有第一、第二完全小学两所学校,学位约4000个,但仍存在近1000个学位缺口。

2019年,中山市援助当地建设白玉县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项目(即第三完全小学),援建金额8270亿元,该校建成后可提供3000个学位,可满足当地组织农牧区学领儿童到城区集中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新校区建设已基本建设完毕,已有1400多名高原牧区学龄儿童在校就读。

除了增加学位,三完小校区还对饭堂、宿舍、浴室、洗衣房环境进行了提升。如今,校园内建成了楼高四层的校园饭堂,可同时供3000名学生用餐,宿舍配备地暖等设备,学生在寒冬里再不用受冷,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让孩子一人一床,洗上热水澡

中山的教育硬件援助踪迹遍布多地。与白玉县第三完全小学相隔数百公里外,由中山市出资援建的昌波乡中心校学生宿舍楼也于今年9月新学期正式启用,新宿舍楼可提供超过280个宿舍床位。

由中山援建的白玉县昌波乡中心校新宿舍楼已投入使用,可提供超过200个床位,破解该校住宿难问题。雷海泉/摄

该校校长陈丁康表示,昌波乡中心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61人,此前学校宿舍床位不足100个,“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2个孩子挤一张床的现象较为常见。新宿舍楼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学校寄宿床位不足的困境,解了学校和家长学生的“燃眉之急”。

昌波乡中心校地处深山,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陈丁康表示,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浴室澡堂,也没有大型热水器等设备,孩子洗澡是一个大问题。为了保暖,孩子们洗澡只能在白天晴天温度较高时,在校园里一个专门的小房子里轮流进行,冬天或天气不好时,就要等到周末回家才能洗。由中山援建的新宿舍楼配备了专门的浴房,下一步还计划配备太阳能热水器,这就破解了昌波乡中心校孩子的洗澡难问题。

中山天桥架起孩子安全上学路

巴河镇位于工布江达县东部,是该县通往林芝市的要道,318国道、林拉(林芝至拉萨)高速公路和504省道等多条交通干道在此交汇,车流人流密集。驾车从林拉公路转入巴河镇镇区,不到3分钟即可到达巴河镇中心小学,车来车往的大马路将巴河镇中心小学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割开来。

“学生每天至少要跨越马路6次,必须要老师带着。” 校长索朗久美表示,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巴河镇中心小学的难题,师生来往两个区域较不方便,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017年,中山市提出镇区结对支援工作举措,在中山市“一中心四组团”中选取了西区、翠亨新区、南朗镇、三角镇、黄圃镇、坦洲镇、古镇镇、南头镇和三乡镇等9个经济基础较好、与受援地产业具有互补性的镇区开展结对支援工作,主要从民生、产业、智力、社会和感情五方面落实结对支援工作。其中,翠亨新区与巴河镇进行结对,针对巴河镇中心小学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翠亨新区投入了150万元,为该校修建连通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行人天桥。

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河镇中心小学师生走在中山援建的行人天桥上,告别横跨马路上学的危险。雷海泉/摄

“这不仅是巴河镇的第一条行人天桥,也是林芝市的第一条。”巴河镇镇长肖健表示,天桥建设项目从去年8月动工建设,至今已建成投入使用,巴河镇中心小学近300多名师生再也不需担心横跨马路时的安全问题,同时镇内交通也将更加顺畅。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雷海泉

【策划/统筹】龚晶 曾毅峰 罗丽娟

“走进川藏”系列报道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