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眼长远、把握大势,谋划好湖南“十四五”发展?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如何着眼长远、把握大势,谋划好湖南“十四五”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柳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谈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强调“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是新时期新阶段习总书记对我国市场供求关系深刻而精辟的新论断,也是对市场供求平衡的新战略定位。

形成这种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是适应新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在谋划制定我省“十四五”规划时,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这一最新重要论断。

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牵引和导向作用,真正做到供给随着市场需求走

发挥市场需求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必须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壮大我省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做大市场容量;必须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信号变化。从市场需求变化中寻找扩大有效供给的机会,让市场需求拉动供给的创新和调整,防止产生脱离市场的资源错配、无效供给。

比如,早在2016年,我省基于人民群众健康消费增长对医疗器械设备存在巨大需求的认知,率先出台了《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2015年到2019年,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312家增至446家,行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18.2%。今年当国内外新冠疫情蔓延急需医疗物资时,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2月份全部复工复产, 1至6月我省累计出口各类医疗物资共计83.95亿元,同比增长489.12%。

这一事例表明,洞察市场需求信号变化就能掌握扩大市场供给的主动权。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特别是产业规划时,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各类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信号,以市场有效需求确定产业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

加大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变化的适配性

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必须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多变、多样、多层次的适配性。我国正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新阶段,一方面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需求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智能型、数字化投资需求扩大。为此,必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以改变高端供给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局面。

增长国内有效供给有赖于科技创新驱动,因此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湖南重点围绕新兴优势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今年上半年新产品增长强劲,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器、传感器、智能手表、半导体光电器件产量分别增长31.8%、96.4%、53.7%、6.2倍、2.5倍和76.3%。龙头企业三一重工研发制造的全球最大4千吨履带起重机上市,标志着“中国制造”实现了对进口履带起重机产品的全系列替代。

谋划“十四五”规划时,尤应持续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龙头,对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增强湖南优势产业产品供给体系对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适配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努力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供给,提升供给创造需求、释放需求的能动性

需求是供给的动力与目的,同时高水平的新供给可以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培育新需求。

从经济史和市场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出的新一代消费品都引发、创造并派生出一系列新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一系列新产品新供给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从QQ、微信、微博,到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服务供给项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过去5年,我国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与互联网服务供给项目不断创新并拉动消费创新息息相关。

因此在制订“十四五”规划时,应注重充分发挥新的高水平供给对需求的创造效应、带动效应。要突出“湘”品意识,强化品牌战略,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供给,努力创造和派生出新需求,使“湘”品在国内外经济大循环中通行无阻、周流天下。

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发挥流通促进供求动态平衡的关键作用

要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新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搞活市场流通是关键环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动态平衡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通过流通环节。流通可以从时间上加速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从空间上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从结构上优化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因此在谋划我省“十四五”规划时,要注重发挥现代流通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桥梁纽带和活血通淤作用:进一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构符合新需求、新技术和供求新趋势的竞争有序、区域协调、高效惠民的流通产业网络格局;精准对接互联网,创新实体零售业新模式新业态,打通流通终端的供求结合点;大力促进城乡流通产业融合发展,以提质农村电商为突破口,重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在流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深度融合,驱动各种新消费模式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发挥各地特色产业供给优势,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开好顶风船 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跨越

唐瑾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深刻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征、新挑战和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一重要讲话为我省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科学指引。

内需挖掘要“深”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许多非经济因素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步入低迷,湖南外向型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深入挖掘内需,要追求体系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湖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1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居民消费虽比去年同期下降0.3%,但复苏速度较快,为深入挖掘内需提供了较好基础。因此,要把握政府、产业和居民等消费主体的动态变量,确定其与我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链的协同关系,激活各个因子,构建全域性的内需体系。

深入挖掘内需,要讲求平衡性。这种平衡性体现在:消费和投资应协调拉动;行业产业之间要平衡发展,医疗、文化、养老和教育等产业需求须进一步激活;广大农村仍有巨大需求空间,要平衡城乡需求等等。

活力驱动要“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湖南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根本遵循。当前,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加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更为重要。

强化科技赋能。应以研究和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契机,推进我省有较好基础的关键材料、特种装备制造、网络技术与安全等领域科技发展,加快“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的跨越式转型。

深化供给侧改革。应深入贯彻《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围绕提升产业发展效能与效率做好“加减法”:对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烟花爆竹等规模行业做“减法”,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领域做“加法”。

优化治理机制。在国家治理的制度框架下,不断改革完善机制体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内外循环要“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湖南应着力“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紧抓新一轮发展机遇——

主客变通。尝试将外向型经济的着陆点,变成我国、我省的内需市场,变“送出去”为“吸进来”,成为吸引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中心地,努力实现“以我为主、以本土内需为载体”的国际化。

有无互通。以开放的国内市场为基点,在内循环为主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实现利用传统、别人的市场无法达成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使“循环”由简单的产品交流变为深层次的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流动。

渠道畅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须进一步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产业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畅通资金扶持、交通运输、数字技术支撑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经济稳步向好。

发展格局要“精”

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跨越,需要我省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融入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发展格局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改革要更精细。在宏观规划基础上,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淤点”“堵点”和各类顽疾,善用新思维、新办法,实现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以改革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协同要更精确。要有战略协同,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要有区域协同,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要有产业协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攻坚要更精准。为更有效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内外风险,需要加快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等攻坚任务。

(作者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颜佳华 王张华

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也更趋复杂化。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不仅是解决社会发展衍生问题所需,也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指明了方向。

——加强政企合作共建,发挥科技企业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技术化”烙印不断加深,很多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逐渐走向了依托智能技术的解决路径。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环境下,政府机构同大型技术企业合作已渐成趋势。大型技术企业正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能力和优势介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事务中来,推动公共服务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颠覆性的智能化革命。

从具体实践来看,我省正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着力打造景区“智能化”防控疫情、智慧警务等新模式,智能化创新举措催生了政府对新兴技术规模应用的诉求。自2015年以来,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公司陆续同全国数十个省级和市级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涉及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数字政府等多个社会建设领域。2019年8月,湖南省政府也与腾讯公司签署深化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计划以此推动全省产业数字化和智慧政府建设。

大型新兴技术企业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应用的主力军,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革新进程中,必须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政府同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

——重视政民互动共治,发挥公众参与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中的基础作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兴科技可以助力解决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痛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随着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诉求和实践不断加深,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起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交换通道,政府同社会大众的联系更为密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从过去的单一化、碎片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智慧化。

在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中,借助移动社交媒体和智能化终端(比如“随手拍”“互联网+服务”等平台),每个市民都能接入政府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信息终端,实时向终端发送社会运行面临的问题,从而成为智慧城市运行的智能感知终端,提升了普通大众对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关注度。据湖南省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问卷调查显示, 85.9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全省统一的社区(村)“互联网+”服务平台,并希望该平台能够办理社保、户口和医保等业务,同时方便群众就公共治理事务提出意见、反映问题。在新技术支撑下,公众拓宽了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范围,有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突出人人价值共享,发挥共享理念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中的引导作用。

共享不是简单地将治理成果进行平均分配,而是要通过合作、互动、共建、共治,让所有参与者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增进公众福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当前,在智能技术大规模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数字化成果共享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横亘在老年人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实践证明,如果过于强调数字智能技术的布局规模、缺乏审慎包容的场景设计以及更为细致多元的监管政策安排,就会造成部分缺失和不会应用智能机的群体寸步难行,进而对社会治理深度智能化产生排斥和不信任感。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3.96万人,占总人口的11.22%,比重逐年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对平等享受信息服务的诉求日益迫切,我省为此大力推进无障碍功能服务网站建设,截止2019年已建成221个无障碍功能服务站点,成效明显。

由此可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必须突出人人共享的价值理念,着力避免特殊群体的信息公共服务利益被侵蚀和边缘化,不断增强各类群体在这一进程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推进贫困治理综合化改革 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沈贤岚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后,我国将总体进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新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终结,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仍然任重道远,只有在“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贫困治理的综合化改革,才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完善前后衔接的贫困治理政策体系。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主要依托于行政首长负责制、结对帮扶制和工作队驻村等方式,通过行政手段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源、集中上马大批项目用于扶贫,这种贫困治理模式迅速改变了贫困地区面貌,保障了全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提出了“四个不摘”要求。事实上,贫困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贫困监测户、边缘户以及因为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新增的贫困人口都需要持续帮扶,贫困治理向常态化转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构建前后衔接的扶贫政策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对相对贫困群体和新增的贫困人群采取帮扶举措,确保贫困治理长期有效。

构建城乡一体的贫困治理格局。在我国现行贫困治理格局中,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都在农村,对城市贫困人口和城乡之间流动性贫困人口关注较少。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33.7 万人,占全国低保总人数的19%。在新的贫困治理格局中,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变原有的城乡扶贫二元战略框架、以农村开发式扶贫为主导的路径,规划“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一体化扶贫战略,努力构建全面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保、教育、医疗等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探索协同高效的贫困治理模式。当前我国贫困治理采取的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模式,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这种跨越部门利益的领导协调机制有效调动了各方资源,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由于各部门都有其业务范畴和不同发展目标,也导致职能交叉、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脱贫攻坚力量的整合。随着后脱贫时代到来,贫困治理必须有效整合和综合运用法律、民政、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资源,努力构建主管部门负主责、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贫困治理共同体,形成管理更加顺畅、力量更加凝聚、效率更加高的协同治理机制和良好氛围。

优化持续精准的扶贫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导致产业发展成效并不显著。比如两广地区扶贫荔枝、华北地区扶贫大蒜、西北地区扶贫苹果滞销等消息屡屡见诸报端,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客观上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行业优势、地理标志、特色文化等因素,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确定“十四五”期间各地区主导产业。同时建立跨行业、地区对扶贫产业进行统筹的有效机制,完善扶贫产业数据库,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判,使政府在营造长期稳定的扶贫产业制度环境方面更加“有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共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范东君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这些重要讲话精神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崛起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长株潭区域加快形成“合力凝聚、携手创新、转型共赢”的数字经济新生态。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经济为长株潭经济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大范围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动力。长株潭具有共建数字经济的良好基础:《2018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长沙数字经济实力排名全国第11位;截至今年6月,长沙累计开通5G站点16550个,株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500个;截至今年8月,湘潭已建成5G基站1631个。

与此同时,长株潭共建数字经济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均衡。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中,通信网络、数据中心、5G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高速宽带网络、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在全国都市圈相对较低,株洲、湘潭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长沙;二是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长株潭现有数据挖掘利用能力还跟不上数据爆发式增长态势,技术创新成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够匹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资源整合力量较为薄弱;三是数字经济共享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长株潭在信息安全共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长株潭应抢抓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和我国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探索共建数字经济新生态的现实路径——

加强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长株潭三地应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出台长株潭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一批具有战略性、长远性、根本性、融入性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事项落地;把握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窗口期,强化平台合作、园区合作、企业合作,加强战略对接、规划协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进以高科技、新领域和基础设施为主的全产业链项目工程建设,形成集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为一体的高质量项目体系,为长株潭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协同推进高标准的“数字新基建”。长株潭应加快建设技术先进、高速互联、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构建高效协同、智能共享的数据处理体系,布局泛在感知、智能融合的“城市神经系统”。“十四五”期间,应着力推进长株潭区域全光网络演进升级,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建设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争取到“十四五”末,建成国际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长株潭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和场景应用。长株潭应着力开展数字技术操作系统、芯片和处理器、区块链技术等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研究,共同打造数据供应链,形成一体化数字管理体系,推动教育、卫生、环保、交通、旅游、信用等领域数据开放共享;以场景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城市大脑”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探索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乡治理模式、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三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推动市场化生产资料共享,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加大数字经济人才交流,统筹培育引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创业企业;在长株潭都市圈探索建立大数据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平台,建立政府和企业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深入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科学研判网络安全态势。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