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求职亦或共同通讯,让中国学者丢掉R01?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近日,一位在美华人学者发帖爆料称,其名下的R01项目已被NIH勒令转予他人,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曾经从国内高校申请过某青年人才计划(最终并未接受国内大学offer)。而在多方申诉无果后,该学者认为在美经费“已然无望”,并决定回国内单位就职。
当事人(下称学者A)表示,他在几年前进行博后研究时,因在美国并未收到合适offer,曾考虑回国发展,所以从国内某高校申请了某青年人才计划。且当时美国也并未对上述人才计划如此敏感,“系里面领导甚至是鼓励申请,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凑巧的是,学者A后来同时收到了某青年人才计划以及美国一所大学提供的机会,于是最终决定留在美国,婉拒了国内高校的offer。学者A称自己“没有兼职也没有拿青千一分钱”。
学者A表示,其留美后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尚属顺利,有拿到一些小的项目。但在2016年,学者A在做进展报告时,却突然被NIH问及“有没有与中国某人才计划有牵连”。学者A十分惊讶,便立即联系项目官员(program officer)进行了详细咨询,被后者告知:“只是个标准问题而已,凡是汇报有中国合作的都会被问到,如实披露即可。”不过学者A依然不放心,随后又联系系主任和学院学术副院长商议,“如实陈述了自己在入职前曾经申请并获得某青年人才计划的事实,并解释了某青年人才计划某人才计划的不同”。据学者A称,系主任和副院长均对其经历表示理解,并认为NIH“大惊小怪”。于是,在系里的支持下,学者A对NIH回信进行了解释,相关经费终于批了下来。在随后的几年中,学者A不得不年年都对中国的合作进行汇报解释,好在经费最终也还是能批下来。
到了2017年,学者A申请到了第一个R01项目。R01 R Research Project Grant是NIH的原始资助机制,并且仍然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资助机制之一。R01主要对卫生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被用来资助已经独立的研究人员完成一个长期完整的课题。但一项R01资助并不是永久性的,失去这样一项资助往往意味着一个实验小组或研究小组的结束。而R01的申请和审理也成为了美国学界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标尺,对在美学者的职业生涯成就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拿到R01项目后,学者A在2019年作进展报告时,照旧对其中国合作的原委做了解释。不过这次情况却又有了变化。学者A称,起因是他这次“有两篇与国内研究者合著的共同通讯文章,NIH认为说解释不够满意,要求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是共同通讯文章”。他解释说,这两篇文章均是生医基础研究领域的文章,与肿瘤、生化都关系不大。但他也不得不再次回复解释,同时知会了院系领导。然而从2019年2月起,R01项目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经费迟迟不能下发。NIH对此未曾给出任何解释。学者A每月多方询问,依然未果。
2019年7月,学者A突然收到NIH的通知,要求他将R01项目转至院系中其他PI名下,同样未作任何解释。学者A致信NIH要求解释,也未能得到回复。无奈之下,学者A只得将项目转给同事。其组内学生也随项目一起转了过去,依靠其经费支持但仍在学者A手下进行研究。学者A的实验室勉强维持着运转。
学者A认为,其项目遭到撤转的原因在于“NIH分不清某青年人才计划某人才计划的区别,反正一律当某人才计划处理”。此外,那两篇合著文章的国内共同通讯作者所属单位是在实体名单上的。不过,学者A一直得到院系方面的支持,校方在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后仍然授予了学者A终身教职及副教授职称。不过学者A认为自己在美国的经费前途“显然已经无望”。
在与多名中国籍PI的联络中,学者A发现他的遭遇并非个例,新闻中报道出来的对中国学者的处理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的处理都是私密的,或是拿掉R01项目, 或是建议辞退。学者A披露称,“至少认识的7名资深教授被拿掉了R01项目(或转给同系其他同事)。另有两名认识的教授则被辞退。到了今年,情形进一步扩大化,另一位与某青年人才计划并无关联的青年PI,只因与国内有两篇共同通讯文章,经费便被拿掉一个。且他本人并无双单位署名。”
有评论称,现在的趋势是对任何中国相关的人和事采用有罪推定, 有没有证据并不重要。甚而导致很多单位为避免惹上麻烦,不将重要的项目派给华人。不过也有人指出,学者A和他举出的例子更可能是因为和国内合作的共同通讯作者文章出了问题,而不是他以为的青千项目。他收到NIH处理跟他几年前拒过某青年人才计划应该关系不大,那位没申请过青千的青年PI便是例证。可能是因为用NIH的经费和国内合作,导致了这些问题。
目前,学者A已经联系国内单位准备归国,称将就职于“某新体制单位,工资高于美国,经费给了3个R01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