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黑人共和国,政局长期混乱百姓极穷,人均日收入不到17元

文|格瓦拉同志
受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20年代,志在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拉丁美洲,最终诞生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国家。其中,最先举起独立大旗的,正是加勒比海岛国海地,而它也是全球首个黑人共和国。那么,海地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它的生存现状如何?
海地属于拉丁美洲,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侧,北濒大西洋,东部与多米尼加共和国接壤,南临加勒比海,西与古巴、牙买加隔海相望,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首都为太子港。海地是个以黑人为主体、多种族混居的国家,其中非洲黑奴后裔约占总人口的95%,全国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以法语为官方语言,通用克里奥尔语。
图片
海地与多米尼加行政区划图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1492年被大航海家哥伦布发现,1502年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679年被转让给法国,并改名为圣多明各。法国统治期间,将大量的黑奴引入该地以取代被西班牙人灭绝的印第安人,并大力发展种植园业,使得该地一度成为拉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民众争取独立,经过十余年的奋斗,终于赢得胜利。
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各宣告独立,定国名为海地共和国,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同时也是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意义极其重大。然而,海地独立至今尽管已有200多年,但却始终处在极端贫穷的状态中,是整个西半球最穷的国家。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图片
杜桑·卢维杜尔
首先,由于族群、派系矛盾严重,再加上英、法、美等大国的干涉,海地独立伊始便陷入无休止的动荡当中,各路强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1988年,阿里斯蒂德当选为海地史上首位民选总统,但很快便被军事政变推翻,此后又经历近20年的动荡,直到2006年局势才趋于稳定。长达200多年的政局动荡,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隐患,屡屡打断海地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海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全境2/3为崎岖的山地,耕地很少且分散,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根本不适合发展规模农业,导致该国每年需要斥巨资进口粮食,才能维持生存。与此同时,海地自然资源匮乏,虽然在历史上盛产黄金,但早在西班牙殖民期间便被开采殆尽,至于银、铜、铁、铝矾土等矿藏,虽然有一定的储量,但由于分布分散、开采难度大,根本无法实现量产。
图片
大地震后的海地
再次,海地经常遭受地震、飓风和海啸的侵袭,由此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创。比如,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22.3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0亿美元。同年10月,海地又爆发霍乱,造成9000多人死亡,对于在贫困泥沼中挣扎的海地来讲,真好比“雪上加霜”。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政府在致力于国内和解、改善治安情况的同时,先后实施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计划,并努力争取外资和援助,虽然使经济发展略有起色,但由于积弊难反,始终没能摆脱赤贫状态。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海地在2018年的人均GDP仅有868美元(约合6076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的1/12),人均日收入不到17元,在整个西半球垫底,同时也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图片
海地贫民窟
经济发展困难导致海地民生维艰,而动荡不安的时局又为社会治理带来难题,从而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幸福感。截至目前,海地的贫困率高达75%,失业率超过70%,成人文盲率高达47%,新生儿死亡率高达7.4%,人均预期寿命仅有53岁,每年死于暴力的人数超过1000人,所有的数据都令人触目惊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文发展指数,海地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169位,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
由于无力单独解决本国的生存难题,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海地政府的“不二之选”。在众多的援助方当中,美国对海地的援助金额始终独占鳌头,仅在1994-1999年间便提供了近9亿美元的援助。与此同时,法国、加拿大、欧盟、巴西、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家或国际组织,也在援助海地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图片
海地抗议民众
大量的外援固然帮助海地度过许多难关,但并不能在实质上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加剧该国“等靠要”的懒惰心态,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当不利。因此,在国际社会的指导下,海地近些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政局不稳、治安混乱、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想要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恐怕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书目:《列国志: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