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的这个千年百官村藏着浓浓的乡愁

《岁月的童话》剧照

在这古朴的村落

有的是山的安静

水的清澈

和空气的新鲜

除了青石板与老房

有的是有袅袅炊烟;

有的是金黄的麦田

和清澈见底的小溪;

在这宁静而古老小村庄

质朴的留守老人

有着不问世事的安逸

也有着对外出工作的子孙的守盼。

曾今几时,我们从一个婴孩长成一个青年,以为伸出双手就能拥抱全世界,于是,眼前这小小的村庄突然有了沉闷的语调。它装不了宏伟的将来,它预示着平淡、乏味与“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我们急迫地想逃离它。

当远离家乡的我们,已在陌生的城市走过了几千个日子,在曾经向往的都市有了自己的家、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知怎的,我们却忽然开始怀念带有岁月静好的安稳故乡,它温柔如细雨,抚慰我们每一寸的成长,告诉我们家乡的风、家乡的山、家乡的雨、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笑语……

再回首的家乡

熟悉而陌生

熟悉的乡音与容貌

陌生的历史、人文、风光、乡情

对家乡的认识,

我们好像仅停留在童年而已

即便如此

它的万般,却又皆可回忆……

百 官 村

上千年的历史脉络

位于建瓯市小桥镇的龙池,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近几年在“郑氏养蒙书院”这座旧时建筑名声的加持下,“百官村”日渐闻名。

养/蒙/书/院

南宋年间,精忠报国的郑珏为了教育后代,在阳泽村龙池建立郑氏养蒙书院。书院面积为300多平方米,正厅、中堂两侧分别绘有194位文武官员画像。画面人物皆是自始祖郑氏于唐朝入闽至建瓯龙池村后从这走出入朝为官的仕宦、杰人。宋朝大学士郑珏,太常博士郑存,明朝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清朝刑部左侍郎郑重等皆出于此。

"养蒙书院"为古代龙池子弟读书的学堂,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书院内曾藏有圣旨直牌匾,屋顶上建有龙凤阁。宋高祖亲笔诏谕赠于"忠穆阁楼,官林学家"。自年郑氏迁入建瓯龙池之后,郑氏家族子孙在此定居、繁衍……现如今,时有海外郑氏华侨前来此处寻祖……

通/徳/里/门

“通德里门”始建南宋,曾为龙池百官村风水“坝畲”,再建于清乾隆年间,并题有“通德里门”,来到此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通德里门几经修缮,门上除了“通德里门”几个大字,还有落款于几次修缮的记录,最近两次修缮时间分别为民国时期与1994年。为了保护这珍贵的文字,几年前有文物保护人员将门上的字做拓片保留,以备研究与保留。

五 / 显 / 殿

五显殿位于龙池百官村尾,与百年大樟树相邻。因时间久远,又无显赫背景,长久默默无闻,未引起重视,故也无明确的史料记载。

曾有相关学者来此考察,言此殿系道家北斗紫微格局,符合天星道术大衍之数。主偏两殿共五十根立柱,对应北斗七星局,布局构建实存玄牝之门,玄之又玄,属庙宇构建大格局。

殿门拱形,石砖上雕刻“五显殿”字、落款印章等皆有章法可循,古法彩绘莲花祥云如意图案。殿前为九级世面阶梯构成,廊厅属正四水归堂局。依此殿格局气势构成应为北宋末、南宋初郑穆公辅政时期构建最为合理。雍正、乾隆朝各进行修缮一次。

登 / 云 / 桥

要进百官村,必经登云桥。

明正德年间的知县刘桐主持修建,万历年间署县通判车登云重建,故名登云桥。

相传,远古这里并没有桥。阳泽、龙池两村的先民只能靠渡船摆渡来往。卜居龙池的郑氏先民为往来方便,就在这里架一座便桥,始称矮桥。后因便桥窄小,不便通行,家道日盛的郑氏家族又拆去便桥,架设一座既宽阔平坦,又能遮风避雨的厝桥。南宋史学家袁枢末第时曾过此桥,并题诗赞誉,他中举后便把此桥改名登云桥。

清/明/古/居

龙池村中,还保留着几间明清古居,房子以土木结构为主、配以青砖门头装饰,色彩厚重质朴,门窗梁柱多以木、砖雕花装饰点缀。雕梁画栋,青砖上硕果累累,凤游九天……

这些“古物”皆由百官村民祖先建造、种植,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半隐于世的小村庄默默伫立几百上千年,守护着村庄与村民。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已知人生归途,反而渴望得知出处。虽说这些久经历史沉浮,劫后余生而略显沉默的古老物件,不管以何种形式留存至今,依旧能让后辈瞻仰前人的伟绩,已是幸运之事。

但文化的流失不可逆,见文物因保护不佳而受损,也的确让人心痛。

我 爱 这 土 地

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是心头的白月光

山林牧野,稻米良田,妙景入心间

在数不清的日夜中,人与土地磨合塑造,交织成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其中最令人怀恋的,莫过于乡土中国的山水村落。

《侧耳倾听》剧照与村中风景相融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景象。四季植被丰富,环境优美。每逢丰收季节,农作物晾晒满楼,红的、黄的、白的,将家园点缀得姹紫嫣红。每天都在山峦雾气,翠鸟鸣声中醒来。

《龙猫》剧照与登云桥

乡/野/慢/时/光

在百官村一定要起个早

五点多的窗外已经遍布清脆鸟叫声

如果是晴天

轻而易举就能欣赏到如蛋黄般的红日初升

有时观云就能耗上一日时间

若是碰上阴雨天

一定能和云雾山林缠绕的水墨江南撞个满怀

到了夜晚

或夜观满天星辰

或悠然侧躺在竹椅上听雨落青瓦的声音

不管怎样,都能切身地感受到自然带来的美好体验

《借东西的小人》《风之谷》邻村的陶瓷工作室

春耕和秋收时节

田野里都是忙碌的身影

春天地里到处都是野菜

平平无奇的各类绿植

成就了巧妇餐桌上的美食

秋日的路边晒满了黄橙橙的稻谷

山间各处也散落着摘果实的果农

水稻与成熟果实的香甜味从鼻尖窜入

满满皆是丰收的味道

鹭鸟也嗅到了丰收的味道

蹲守在池塘边上

时不时往四周的稻田飞去捕食

等到水稻都割好了

鸡鸭鹅的大军便上阵

地里尚存的些许谷物残渣、昆虫、小鱼

是它们眼里最美味的食物

它们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轻松愉悦

饱腹自然馈赠的美味

经消化出来的物质又成为土地最肥沃的养料

这里的一切取于土壤,又归还土地

冬日里要是出了太阳

随处的青砖台上就能偶遇一两只小猫小狗

惬意的晒着日光浴

愉悦的情绪通过表情显露无疑

这里四季都有花开

越是冷的天气

开出来的花越是明艳

整个村庄都被竹林包裹着

所以,竹林一定要去逛的

暂不说竹笋的美味

就是这林间小道

亦或是阳光透过缝隙照在竹叶上的光影

也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美好

每方水土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滋养着她的百姓,也升腾起世代不灭的故园情结。

乡/味

富足的土地变幻出姹紫嫣红,调出酸甜苦辣。土地给予人类温饱的食粮,孕育出可口的水果蔬菜;也生发出各类治愈疾病的药材……

锥栗树

如果说年长之人的乡愁深藏于心,那么年轻人的乡愁,则是长在胃里。一年四季的山上、田野的美味,就足以让人难以忘怀。

茶是一年都有的,茶树的绿意从春天延伸到冬季,独特的景色是闽北风光不可缺少的,而茶叶更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

春天肥美的蕨菜,爽口的春笋,黄橙橙的枇杷与遍布地上的大红色覆盆子;夏天的杨梅与西瓜;秋天的土地则是最繁忙的,10月以后,锥栗、橘子、柿子就陆续成熟了……

每当异乡的烟火味道撞击空空的肠胃,撩拨思乡的味蕾时,没有什么会比味觉的偏执,更能体现对故乡的热爱了吧。

桂花与柿子

有些人就像植被

天生注定扎根土壤

不管离多远

根永远深埋在故园的土壤中。

从山间原野走出去的人

对家乡总有着说不尽的乡愁

道不完的喜爱

只有在乡野之间

才觉得身体和灵魂都是自由的。

回头瞥一眼乡村

感谢那些土地,还有那些老屋子

在庇护着我们的乡愁

为我们保留着历史的厚重、风土的温情。

静默的家乡

永远是游子心中的白光月和伊甸园。

(转自“印象龙池”公众号,作者“半冷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