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一年收入八万元,他的小康生活真的变“甜”了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昭通盐津的养蜂能人张兴乾和保山施甸的村民打响了"生态经济"这一金字招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优势,从绿水青山走进小康。
在盐津县柿子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蜂能人张兴乾,他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启了自己的养蜂事业,这几天,正是采蜂蜜的时候,张兴乾小心翼翼地穿梭于蜂箱之间开箱取糖。
图片
养蜂人张兴乾:“我养蜂现在是三年了嘛,在今年来说呢,这是第三次糖,这次摇200多斤,今天当场就卖了四五十斤,都是些老买主了。”
图片
仅在当天,张兴乾出售蜂蜜获得收入就达五六千元。张兴乾是一名建档立卡户,家里3口人。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自然生态良好,蜜源丰富,非常适合养蜂。随着自己养蜂技术的逐渐熟练,张兴乾由最初养殖的50箱发展到现在的80箱。预计今年累计采收蜂蜜700多斤,收入可超过8万元。
图片
在奔小康的路上,保山施甸姚关镇把绿水青山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靠山,施甸县姚关坝区山邑、蒜园社区素有"滇西小桂林"的美誉。这几天,前来赏荷花、品龙虾的游客络绎不绝。2013年,蒜园、山邑社区党总支借助当地万亩荷塘项目的东风,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成立红莲藕种植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集中经营,种植红莲藕,并发展鲫鱼、小龙虾等水产养殖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图片
图片
姚关山邑社区朱市冲村民赵光军:“现在我和村公所(社区)包了100多亩荷田来养殖小龙虾,这些游客也很多,龙虾也好卖,一年下来收入有五万多元。”
图片
据了解,近几年来,姚关旅游观光赏荷的游客有10多万人次,每年的年均旅游收入达1500多万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重承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