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里的电器不再是“摆设”了!

行驶在青藏高原腹地,公路两旁是广阔的草原,时不时掠过一群牛羊。无论风景怎样变换,总能见到一座座被电线串联起的输电塔。

今年上半年,青海以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371.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外送电量达102.3亿千瓦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的制约,在清洁能源大省青海,有很多地方还未能实现稳定供电,很多家庭还不能使用洗衣机等大功率电器。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近年来青海省强力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特别是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三江源地区,下大气力为村村户户“充电”。安全、稳定、充足的电能,给青海省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多岁,她用上了洗衣机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47岁的康吉启动了洗衣机的甩干程序后,回到客厅打开了电视机。在她80平方米的砖房里,还有冰柜、电磁炉等电器,当然还有电灯。她告诉记者,现在她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些电器,不担心断电、缺电的情况。

然而就在去年,在牧区旧居,康吉一家晚上还要打手电筒。

照明靠手电,曾经的玛多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地区腹地,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4.1℃,是典型的高寒地区。玛多县副县长孙庆生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玛多县是县域独立电网,境内只有1座黄河源水电站,电压不稳、电力不足是常态。而在牧区,群众用电多用柴油发电机或小型光伏板发电,条件差一点儿,就只能靠手电筒和蜡烛了,家中的大功率电器也多是“摆设”。

2016年,果洛州联网工程竣工,玛多县正式接入国家电网,安全、稳定、充足的电能开始走进了玛多群众的家中。为了让农牧民也能用上电,从2016年起,玛多县实施农网改造项目5项,总投资2.48亿元,建设11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线路140公里、35千伏线路1.47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2.2公里,让3202户家庭通上了电。

“现在,玛多县的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户均容积率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孙庆生告诉记者。

2019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康吉一家从老家扎陵湖乡搬到了现在的移民新村。新家里水、电、网等一样不差,她和邻居们也都买了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器。

玛多实行阶梯电价。当记者问康吉用电贵不贵时,她告诉记者,从去年3月交了300元电费,到现在还没用完,她觉得很省心。

有了电,就能变个活法

电,照亮了很多青海人的家,也为很多人的生活照亮了一条出路。

在玛查理镇果洛新村的一个小屋里,缝纫机“哒哒哒”地工作着,精致的图案在布料上逐渐成形,男主人仁次正在缝制一件传统藏服。在搬到这里之前,仁次一家4口住在黄河乡江旁村,往上几代人都以放牧为生。“以前只在乡里和县里用过电,晚上点蜡烛。”仁次说。

后来,仁次一家和很多牧民一起搬迁来到离县城不远的玛查理镇。搬进新房固然高兴,然而,远离了草场和牛羊,一家人靠什么生活?2016年,随着玛多接入国家电网,实现稳定供电。有了电,仁次的心里也有了底,他看准了藏族传统服饰的市场。2016年,他专程到四川学习了藏服的加工制作技术,回来后购置了电动缝纫机和熨烫机,拉着爱人一起干。如今,他制作的一顶藏式帽子能卖500元,一件传统藏服能卖4000元,虽然每件都费工费力,但可为一家人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

同样在玛查理镇,今年40多岁的卓玛小时候生活在玛多县城里,那时候白天用自己家里的柴油机发电,晚上6点到12点才供电。如今电网改造带来了稳定的供电,受益最大的是卓玛的孩子。卓玛家买了电视机、电脑,通了网,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可以通过网课学习。在今年的中考,孩子也考上了上海市新陆职业学校,一个月以后就要远赴千里之外读书。电网升级改造改变了卓玛一家的生活。

孙庆生告诉记者,有了稳定的供电,玛多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搬出草原,把牛羊寄养在合作社或者公司,然后学一门手艺,开一家店铺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青藏高原上的人习惯把高原以外的地方叫“下面”。有了电,通过电视、网络,牧民们知道了“下面”的样子,电为他们打开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用好大自然的馈赠

青海全年日照时间2500-3650小时,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如何把这独特的自然禀赋转成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力量?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这片“光伏田”就是海南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2018年12月31日,投资3.44亿元、总装机容量50.5兆瓦的海南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是青海省建设的3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中最早实现并网发电的电站。

电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南州采取“飞地”模式开展光伏扶贫,即把全州5个县的光伏扶贫电站都集中在海南光伏园区建设,这样便于统一标准和运营维护,也充分利用了塔拉滩丰富的光照资源。电站发电产生的收益由全州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269户贫困户共同享有。

截至今年5月底,电站累计发电1.2亿度,总收益8892.75万元,全州173个贫困村平均收益51.4万元。

如何用好这些钱,让光伏扶贫真正惠及到贫困户?

共和县的切扎措哇村是个移民新村,村里设置有保洁员、司机、修理工等十几个公益性岗位,帮助缺乏技能、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就业,这些岗位的工资正是来源于村里光伏发电的收益。

为了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海南州规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净收益60%用于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40%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扶持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实现劳动取酬。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的光伏扶贫项目年发电产值预期8.8亿元,扶贫收益5.7亿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买天 郜晋亮

原标题:幸福路上不再“断电”

监制:王澎;编辑:裴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