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撑起脱贫攻坚“一片天” ——额尔古纳市三河回族乡人才资源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三河回族乡有效整合帘子饼分散加工资源,统一帘子饼包装。

马知礼在制作帘子饼。

弭光艳教小朋友如何构图。

李雪为大家讲解电子商务知识。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三河回族乡把开发、利用乡土人才资源作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积极引导乡土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把人才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撑起三河回族乡脱贫攻坚“一片天”。

帘子饼是将揉好的面饼放在铁丝编织的网格帘子上,在土炉上文火烘焙而成的特色面食,深受三河人的喜爱。

2018年冬,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三河分公司职工马知礼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她改良了帘子饼原配方,不再单纯使用白面,而是将褐面和白面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再进行烤制。没想到,这次小小的改变给马知礼带来了大大的惊喜。改良后的帘子饼韧性更足、更有嚼劲、麦香更浓。品尝着口中的美食,马知礼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更多的人吃到这美味的传统土炉烤饼。

说干就干。马知礼开始生产销售帘子饼。可她做的帘子饼质量好产量高,销量却始终上不去。三河回族乡党委、政府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决定帮助她把“生意”做大,让“三河帘子饼”走进千家万户。

三河回族乡有效整合帘子饼分散加工资源,统一帘子饼包装,打造帘子饼品牌,成立三河特色食品产业协会,推动三河特色食品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截至2019年末,累计销售帘子饼30万张以上,实现群众增收目标。而身为帘子饼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马知礼,多次在帘子饼加工培训班上授课,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毛毛狗”产业发展带动就业

2009年,三河回族乡小学美术教师弭光艳,发现了用“毛毛狗”制作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尝试制作手工艺品。

毛毛狗”,学名叫柳毛狗,也叫河柳絮。是柳树的花,形状似卧在柳枝上的小狗状,“毛毛狗”是人们对它的昵称。每当额尔古纳河流域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柳条节及巴斯克节时,都会用它来祝愿、祈福。可“毛毛狗”属季节性产物,加之弭光艳单打独斗式的创作经营,使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三河回族乡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把解决弭光艳的发展烦恼和少数民族群众致富难题结合起来,大力扶持“河柳絮”产业发展。2016年,在三河回族乡党委的协助下,弭光艳的“河柳絮”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创作,被列为教育科研课题并通过验收,被评为呼伦贝尔市教育科研优秀课题。同时,为做大做强“毛毛狗”特色产业,2018年——2019年,三河回族乡组织实施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河柳絮”创意展品培训项目,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举办6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创意展品培训班,聘请弭光艳授课,累计参训群众300余人次。到目前,已卖出作品1500余件,解决了三河当地50余人的就业难题。

好“龙头”带动乡民增收致富

李雪是三河回族乡宝来牧场直销羊肉店老板,她的店铺主要销售自家牧场产的牛羊肉、回族美食和草原特产,可由于起步较晚,知名度不高,生意一直不景气。

2016年,李雪“嗅”到了互联网行业大发展的气息,她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业余时间,当起了“微商”。她摒弃了“靠刷屏来博人眼球”的初级营销方式,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产品硬性广告只占3成,剩下则更多是生活态度的分享,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微信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她。从最初一个月只能接到一二个订单甚至零订单,到如今平均一天能接十几个订单,她的月营业额达到了近50万元。2017年,李雪在三河本地“线上线下”招募了100多个代理商,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利用网络输送广告信息,如何让食品保存新鲜等。

2018年,三河回族乡推选她外出考察学习。考察结束后,她决定改变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自主的草原绿色生态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她整合当地分散销售的牛羊肉,与当地20多户养殖户签订长期订单,由她负责对外销售,养殖户负责提供货源,带动了更多人增收。三河回族乡还连续举办6期电子商务培训班,请李雪当主讲人,带动40余人叩开致富大门,实现了创业就业。

致富不忘桑梓情,一片丹心报乡恩。在三河回族乡,乡土人才成了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家乡的广阔天地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沃土、实现梦想的舞台。三河回族乡将在培育、引导、扶持乡土人才方面下狠功夫,实现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能。

陶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