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

余姚有很多张城市名片。人们知道河姆渡遗址在余姚,也知道余姚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乡,还有不少人知道余姚是改革开放之后先富起来的城市,是全国知名的小家电生产基地……近几年,余姚的雄心在于“智造强市”,转型升级需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这些年余姚人是怎么做的?余姚市委书记奚明有自己的思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以前知道余姚家电产业很出名,能与青岛、顺德等地媲美,还有“帅康”“富达”等一批品牌。想不到,余姚还有“机器人小镇”?

奚明:几年前,我们锁定机器人产业,2016年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我们抢抓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经济的机遇。余姚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有转型升级的需求,机器人产业与余姚传统制造业企业相辅相成,共同给智能经济赋能。

2019年,余姚共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213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10个,降低了企业对普通工人的依赖程度,涌现了一批智能化程度高、稳定性较好的企业。疫情面前,智能化改造已经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今年上半年,余姚着力推动自动化改造由规上企业向规下企业拓展,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广泛购置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开展智能化改造。上半年,余姚新增工业机器人240台,完成年度目标的61.5%,启动实施200万元以上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290多个,项目数比去年同期增长40%,总投资额达38亿元。疫情初期,德昌电机、富佳实业、江丰电子、甬矽电子等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较好的企业,成功克服了用工难的问题,上半年产值增速分别达到41.1%、61.4%、63.7%、107%。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余姚全力创建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有了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图?

奚明:培育发展智能经济,是推动余姚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的有力抓手。通过4年多来的持续努力,余姚人才、产业平台、科研机构等“四梁八柱”日益坚实,去年余姚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增加值增幅均居宁波第一。

具体来说,我们要打造6大重点产业集群,包括智能光电、智能家电及核心部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智能软件与服务、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有的产业包括优势企业,要力争当龙头、当链长,有的要当名配角、当拳头,不断提升余姚智造话语权。

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在壮大单项冠军重点产业集群上,我们将围绕新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条有基础、有特色的产业链条,推广“单项冠军+关键配套企业”产业链招引。力争到2022年,集成电路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亿元、余姚成为长三角南翼集成电路新材料产业新高地,智能光电产业集群产值突破7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值突破30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60亿元,单项冠军企业新增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5个以上,新引育特优以上人才10名、拔尖以上人才25名,带动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名,以单项冠军为核心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达3家、实现单项冠军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余姚的创新实力和发展平台,怎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

奚明:余姚正着力打造长三角智造中心,引进了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持续实施“姚江英才”系列引才计划,升级出台人才新政25条等一批扶持政策,人才资源总量突破33万。余姚还在打造宁波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坚持把重大平台建设作为承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人才的高地来抓,目前已形成“两园两镇两区”。“两园”是指中意宁波生态园和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两镇”是指智能光电小镇和机器人智谷小镇,“两区”是指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以及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余姚分区等新型产业合作平台。比如中意宁波生态园,正打造“前湾硅谷”和“国际合作园区”两大品牌,以设立在上海“飞地大脑”为支点,并在意大利米兰、以色列特拉维夫、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城市设立国际创新中心;还比如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着力深化与上海临港集团的合作,共同建设上海姚江科技园;再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余姚分区,去年8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有总投资2.35亿元的飞繁电子火灾探测器项目签约落地。

接下来,余姚还将主动对接长三角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甬江科创大走廊,深入开展与长三角高校院所、科创机构的合作共建,积极引进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大力引育一批契合余姚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着力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更好发挥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研院等智力优势,建强具有余姚特色的标志性产业链、创新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