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落地 发展动能释放

8月31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攻坚冲刺期,也是贵州来一场深刻的农村的产业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交汇期,全省已进入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关键阶段,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正在重构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版图,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在眉睫。
打通科技转化渠道
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脱节、难以落地生根,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把农业技术创造力转化为农业产业生产力,让蕴藏起来的众多科研成果释放出巨大能量。
在多年的实践中,贵州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认识到,实现农业产业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要素完备、运行有效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单一环节的技术、模式、产品创新,难以聚合起强大动力。
贵州从2009年开始启动建设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聚合科技资源、搭建研发平台、建立转化机制,利用全省现有科研力量,目前已建成有蔬菜、肉牛、中药材、马铃薯、茶叶、油菜、水稻、生猪、特色杂粮、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牧草、肉羊等16个产业技术体系,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胜利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是其中关键环节、重中之重。”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汪学云介绍,该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育种选种、虫害防控、种养技术、机械操作、加工运输、产业经营等重要部分体系建成后,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重要保障。
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贵州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机械化耕作作为发力点,把研究转化为产品,切切实实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遵循农业科研规律、突出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出符合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创新之路。
打通科技资源向产业经济流动的渠道,把更多人才、资金、设备用在研发、转化上,将更多源头活水引向农业产业,助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
打造高产优质产业
“今天马铃薯测产亩产达到9259斤,距离目标亩产一万斤很接近了。”贵州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威宁“三农”服务技术团长范士杰说道,目前这个产量已经属于高产,考虑到还有半个多月的生长期,对达到目标产量有信心。
9月2日,威宁麻乍镇箐岩村、戛利村交界处,种有12亩马铃薯,这是2020年贵州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这块基地里的马铃薯植株长势整齐,经过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威宁农业农村局、毕节市农科所的5位专家在现场测产验收,随机选中一块地后开始测量,选中地块有30.76平方米(0.046亩),出土马铃薯427斤。
“按照每公斤1.6元的稳定收购价,农户的每亩地可以增加四五千元收入。”据范士杰介绍,威宁全县种有200万亩马铃薯,是全国种植大县,但当地马铃薯产量一直存在低产问题,普通农户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今天测产的成果亩产达四五吨(近10000斤),如果成功推广,将极大提升全县产量,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
技术团队是如何破解产量低瓶颈的?
膜下节水滴灌和无增压自流滴灌实现提早出苗20天左右,改用品种青薯9号提高薯种防疫力,起垄栽培通风除湿降低晚疫病发生几率……
威宁马铃薯技术团队经过分析发现,春旱、晚疫病是制约区域内马铃薯产量的瓶颈因素和最大障碍,在一整套高产改进措施组合拳打下来后,品质和口感得到保证,产量也上去了。
“青薯9号”是范士杰主持选育的一个品种,已累计在全省推广种植10多万亩,一些非传统马铃薯产区也在技术团队支持、引导下种植,西秀区杨武乡、桐梓县海校街道、平坝县天龙镇共建设马铃薯基地5万多亩。
推广成熟示范模式
一项项新技术试验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得到发现和解决:
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在贵州提出并开展蔬菜“321模式”,实现了项目区亩产值提高3万元、2万元、1万元,在17个县辐射推广21万多亩,带动贫困户21861人增收,成为全省产业扶贫的主要推广模式之一。
省精品水果体系研究总结的“四省、两高、两早”的矮砧密植技术模式集成示范、熟化推广,2013年开始在威宁推广苹果新技术35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1.4亿元以上。
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面临能繁母猪产能提升、疫病防控、地方猪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养殖饲料成本降低、技术人才支撑五大技术难题,水稻团队集成了“杂交水稻金优T16高产制种技术规范”、“杂交水稻中优T16高产制种技术规范”……
一大批优良新品种经过选育改良、新种引进,筛选后应用前景广阔,得到推广试验:健优388、全优785和川谷优T16等水稻杂交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矮秆油菜新品系DW871拥有多个优异性状,成为国内开发潜力大、增长后劲足、实用价值高的育种材料……
我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正是着眼于构建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的有效衔接机制,有效防止产业与科技“两张皮”,形成一系列符合贵州省情标准化、规范化,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成果和生产模式。
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全省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紧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以结果为导向,累计开展关键技术研究172项,共配套组装高效栽培、养殖技术和模式552项。
目前,我省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16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45个功能实验室、65个综合试验站、498个示范推广基地,引进新品种1175个,通过创新推广服务平台,搭建从产地到餐桌、从研发到生产、从生产到市场、从市场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服务平台,通过典型培育和示范引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擘画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据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介绍,全省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起“首席科学家 功能实验室 综合试验站 试验示范基地”的模式,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研究思路、技术路线项目实施;功能实验室根据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反馈的生产问题,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集成;综合试验站开展集成技术的试验推广、基地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试验和科技示范,并及时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功能实验室和综合试验站。
与此同时,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推进成熟的技术成果组装配套,制定规范性生产技术方案,通过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辐射人群多的样板基地,为广范围、大面积、多地域推广先行先试、集成创新和试验示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邹林 通讯员 王洪亮 实习生 周珍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