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星:种下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贫困户贺选正在园区施有机肥

渭南日报 见习记者 王乐 本报记者 张向辉

金秋九月,又到了猕猴桃收获的季节。在临渭区阳郭镇贺家村星宇园有机猕猴桃产业园里,郁郁葱葱的猕猴桃树顺着村道两边,整齐排列开来。一个个即将成熟的猕猴桃缀满藤架,秋风拂过,阵阵果香扑面而来,令人垂涎。

“最近受区政府邀请参加渭南‘百日消费季·消费扶贫月’扶贫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没想到我家的猕猴桃很受大家欢迎,参展当天就预定了6000多斤。”园主姚新星和妻子赖秋霞一边忙着摘猕猴桃,一边开心地说道。

56岁的姚新星是临渭区向阳街道樊家村人。年轻时,他往返于渭南——新疆做农副产品批发生意,因为能吃苦,做事又实在,十几年来,他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早在1998年就在渭南买了房,也买了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4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姚新星接触到临渭区猕猴桃种植项目。实地考察中,他了解到阳郭镇贺家村属于秦岭北麓渭河南部的黄土台塬,海拔550~700米,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我国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之一,这里种植的猕猴桃品质很好,未来效益也不错。2015年10月,姚新星和家人商量后,在阳郭镇贺家村流转268亩土地,开启自己又一次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他种猕猴桃,农业种植投资大、回报慢,而且我们原本计划好啥也不干了,在家看看孙子或者出去旅游。”赖秋霞心疼丈夫,怕他太辛苦,但她了解丈夫的个性,决定好的事情就会一门心思去做好。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生产有很深的感情。这几年国家重视乡村振兴,咱渭南又是农业大市,在家乡发展种植业前景好得很。”姚新星笑道。

万事开头难。2016年初春,姚新星遇到了猕猴桃种植路上的一个大坎儿——霜冻,刚种进地里没多久的树苗有三分之一都冻死了。没办法,他只能咬着牙挖掉冻坏的苗,再重新买苗、栽种。补栽好新苗,新的问题又来了。猕猴桃喜水,算上他承包的园区,贺家村附近有1000多亩猕猴桃树。但当时村里的灌溉用水难以满足附近果园的需求。“区政府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协调相关部门给我们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达到按需按时、定时定量灌溉、施肥。”姚新星说道。

为了种出高品质猕猴桃,姚新星搜寻各种专业种植书籍充电学习。一有机会,他就参加各类猕猴桃专业技术培训,去周边猕猴桃种植区学习别人的猕猴桃作务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姚新星严格坚持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标准,2019年,他种的金龙2号猕猴桃荣获全国猕猴桃品质金奖。

谈及自家猕猴桃口感好的秘诀时,姚新星笑着说道:“为了果子品质更好,除了科学管理,我们全部施用猪粪等有机肥。”2015年末,他与附近石羊集团养猪场建立有机肥供销关系,在园中建成2500立方米的有机肥发酵池,保证园区有机肥施肥供应。同时,他将园区野草割掉还田,不仅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园内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

现在,姚新星的猕猴桃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园区产量与质量持续稳定提升,果子也得到市场认可。“6年了,终于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了!猕猴桃成了我家的‘致富果’!”姚新星开心地说道,今年正值盛果期,预计总产量在60万斤,经济效益预计在150万元左右。

在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同时,姚新星的园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活动,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渭南华驰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余家,解决贫困户就业50多人。今年64岁的贫困户贺选说:“我2015年初就开始在这里上班,几年下来,我不仅学到很多种植果树的技巧知识,每个月还有1800元的固定收入,手头宽裕多了!”

疫情防控期间,姚新星还积极参与支持临渭区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3月份,他为临渭区抗疫一线人员捐赠猕猴桃两万余斤,价值8万余元。

下一步,姚新星准备在园区建一座容量为600吨的冷库,方便猕猴桃的储存。“地已经留好了,等今年的果子卖个好价钱,有了流动资金就准备动工。之后,我还想再考个职业农民,把猕猴桃种植技术研究得更透彻,种出更高品质的猕猴桃!”面对未来,姚新星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