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助力脱贫,陕西慈善在思考中前行

慈善组织需要有不缺位的担当,也要有不越位的理性思考

将慈善的根扎到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激发民众互助活力

文 | 吴前进

抗击疫情是对慈善组织的一次大考,也是慈善行业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这场大考中,慈善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募捐,为疫情防控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关爱受疫情影响的特殊群体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复盘陕西慈善抗疫工作

截至6月17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共募集抗疫款物1.24亿元,其中善款8723.34万元,物资折价3676.66万元,切实安排好捐赠款物,累计支出款物1.13亿元,为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考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短板。一是部分慈善组织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不足,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能力不佳;二是地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未能保障善款和物资的快速、精准接收和发放,有时甚至形成“堰塞湖”;三是地方社会组织发展力度有待提升,在面对大型公共事件时未能充分发挥制度灵活性优势。

疫情应对工作对慈善组织发展提出新要求,首先,突破专业化社会服务。面对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和保护、残障人士生活保障等各项事业以及乡村振兴等迫切的社会需求,公益慈善组织应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应急能力和透明程度,满足重大公共事件的行动需求,适应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其次,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担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慈善是辅助,发挥助力补充作用。慈善组织是动员社会力量、助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机构,应把握责任与参与度的平衡,需要有不缺位的担当,也要有不越位的理性思考。

打造大众慈善新业态

疫情反思之外,当前做好慈善、助力脱贫攻坚,必须建立互联网思维,学会用互联网广泛连接社会爱心与贫困需求,进行“大众”“小额”网上捐赠,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陕西省慈善协会经过五年探索,在数字慈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省会先后入驻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多个网络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尤其是在每年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省会顶层设计,落实企业配捐资金、发布网络众筹倡议书,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联合全省慈善组织和扶贫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三个主体共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五年来,省会联合市、县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3254个,1400万人次参与捐赠,网络筹款3.25亿元。目前,陕西省慈善协会网上众筹已建立常态化机制,形成数字慈善新业态,2019年平均每天网上筹款48.04万元。

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很多,领域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创建慈善社(区)村。

陕西省慈善社(区)村创建活动从2016年开始,初期的组织形态为“农村慈善互助会”,由村民自愿参加,具备慈善公约和互助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慈善互助活动,2018年升级为“创建慈善社(区)村项目”。

省会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慈善社(区)村网络平台,市、县慈善会动员具备条件的社(区)村以公众微信平台为入口,通过互联网线上认领创建。目前,首批创建的196个慈善社(区)村已投入运行,线下、网上募筹社村慈善基金近3000万元。

这一创建活动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赠的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的活力,是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是倡导互爱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是互联网+慈善的创新之举。□

(作者为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