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湖南考察第一站 突出这个主题

红军故里,民族之乡。青山倚靠,绿色环抱。

80多年前,一支行经这里的红军队伍,谱写出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80多年后,“半条棉被”的故事让这座瑶族小村红遍全国。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的第11次考察,首站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

在这个古老瑶寨,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走访了多个地点,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到村服务中心,从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到村民家中,其中4处的主题都与红色教育相关。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内,习近平总书记时而凝望、时而与大家交流,再次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村服务中心,声声询问细致入微:“平时村民都来办哪些事项”“大家都满意吗”“这样的便民服务中心推广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服务中心展示墙上“便民 利民 惠民”6个大字异常醒目。

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的四年级教室内,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上思政课的同学们亲切交流,黑板上“讲长征故事 做时代新人”的粉笔字极其醒目。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叮咛:“作为‘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红色基因要在你们身上得到体现。”

“半条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后人——村民朱小红家中,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徐解秀一家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合影。朱小红告诉总书记,他如今在景区当讲解员,家里还开了农家乐,已经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表示:“你们家里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坚持为民本色,说到做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早在2011年在湖南调研期间,习近平就曾表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9年前的那次湖南考察,习近平一下飞机就赶赴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

第二天,他又前往宁乡花明楼和湘潭乌石镇,向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参观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故居。习近平说:“我们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好、发扬好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清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种满故事的红色土地于都、星星之火闪耀的井冈山……处处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串串红色足迹。

每一次凝眸都是对历史的回望,满怀对红色土地的深情。每一次驻足倾听都是用心感悟,饱含对革命先烈的缅怀。红色足迹是追寻的脚步,回答不忘初心的时代命题。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七年前,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用带有总结性的口气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缅怀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下午出席座谈会时,总书记重申伟大抗战精神,并提出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一新命题:“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强音。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力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的红色教育课堂上,总书记满怀希望地叮嘱:“你们就像小树苗一样,现在我们在这儿给你们浇水啊、培土啊,风雨来了还要呵护你们,(你们)最后要长成参天大树,茁壮成长,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森林,人才森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