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断“穷根”

图片
让实用技能帮助贫困学子脱贫。 记者蔡晓磊摄
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学校、支教教师,让每一位建档立卡户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社会都下足了功夫。通过教育扶贫,更多贫困家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教育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
云师大附中赴怒江支教教师鲍学良:
“希望从根源上帮到孩子们”
鲍学良,云南师大附中世纪金源学校教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高新区学科带头人。他从教22年来,多次荣获省、市、国家级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荣获昆明市优秀团干部,主持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并带出过云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理科第三名、语文单科第一名。他曾任师大附中团委书记、校办副主任,2019年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民族中学任挂职副校长。
离开哪里都是不舍
今年8月初,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民族中学支教结束的副校长鲍学良,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看着对面苍翠依旧的碧罗雪山,看着校园里的同事们手里抱着书爬着高高的阶梯进入教学楼,看着质朴可爱的孩子们读书、散步的样子,他恋恋不舍……
2019年9月5日,云南师范大学调研组一行8人,来到了云师大附属怒江民族中学。其中,就有从云师大附中过来支教的鲍学良。
鲍学良离开昆明到怒江时,也是这样的不舍。
他说:“记得那一天,当篮球替补队员的儿子,要我把他架在脖颈上看比赛,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拒绝了。等到去年国庆节回昆探亲时,我们一家到广场看灯,我说,‘儿子,来,骑到我脖子上看’,儿子说不敢,恐高。突然觉得若有所失,我可能错过了儿子的某一段成长。”
鲍学良也记得,从昆明离别年迈的父母和不满10岁的儿子、工作繁忙的妻子,前往支教的学校时,其中的纠结。他帮老妈染了白发、帮儿子理了头发,同妻子坐在种了蔬菜的小小的院子里喝茶……
让教育改变贫困
鲍学良认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找到了贫穷落后的根源。
支教期间,鲍学良联系了一些深耕教育多年的云南省、昆明市名师工作室、教科研专家等,来到学校为同学们开办一期又一期的“和美讲坛”,这些讲座为学校更好地发展、为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以及转变学生的观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地域特色,他与学校负责人和教师一起,发挥文化团队、科技团队、专家团队等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提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脱贫思路,调动学生和家庭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让“教育能够改善贫困”观念融入家长和学生的内心。
2019年底,鲍学良与其他几位校领导带领教师进行了多次主题家访活动。一路上,山高谷深、道路奇险,更让他深感怒江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关注孩子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更关注他们的家庭,关注他们的成长故事,从根源上帮扶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为此,我们一行11人深入兰坪县8个乡镇进行了深入的家访、校访活动。”鲍学良说。
在云师大附属怒江民族中学的每一天,鲍学良都会与班里的一位同学谈心,了解学生的过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然后,鲍学良会为这些孩子写一篇小小的素描。
“当初,给怒江孩子写素描,发在朋友圈里,为的是走进他们因贫困而虚掩的心门,了解他们的隐忧。没想到,很多朋友看到这些孩子的状况,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后来,我们又为贫困生发起了‘怒江凤凰花助学计划’。”鲍学良说。
今年6月13日,云南师大校友会附中分会常务理事会审议同意通过关于“怒江凤凰花助学计划”的决定;6月19日,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倡议书。截至6月24日活动结束,共有147位爱心人士参与,募捐金额达44950元。除高三学生按原计划每人800元领取资助外,高一、高二共计33名女生按每人1047元资助,以上款项均已全部拨付。
一切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据相关资料,到去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人减少至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人减少至0.6万人。 记者李静报道
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兜底式”教育扶贫引发连锁效应
昔日贫困生今日撑起家
学习了饭店运营和管理的技能,家住禄劝县九龙镇岩山村的贫困学子张厚思依靠工学结合,再也不用从家里拿生活费了,而且还能补贴家里。
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兜底式”扶贫教育,着力培养一个个拥有实用技能的贫困学生,用教育“挖穷根”,形成“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福泽三代”的脱贫连锁效应。
让贫困学生留得住
张厚思家里是建档立卡户。妈妈在她一岁时便离世了,家里全靠爸爸务农、打零工维持生计,但家里还有一个行动不便、87岁的奶奶需要人照顾。无奈之下,爸爸只能把她交由大伯照顾。
平常的衣食住行,张厚思都得依靠大伯。直到就读于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高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张厚思上学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能拿到约30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让建档立卡户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在落实国家、省、市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充分利用好县级“两免一补”资金,让每个贫困学生每年能得到最低7900元的资助。学校副校长张建华介绍,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就读学校的学生享受国家补助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资助。禄劝县级财政还给予每生每年生活补助费3000元、教科书费500元和住宿费400元。各项补助的累积叠加,每位贫困学生每年最低有7900元、最高有1.39万元的补助,这个数字已经远远高出不少学生家庭年收入水平。
正是有了各项补助,张厚思能在学校安稳地读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在县城餐厅当服务员,把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说:“我现在每个月能赚600元左右,工作了1年多,加上补助,除反哺一部分到家里,自己还存了1200元钱。我准备给大伯买一件衣服,报答他的恩情。”
3年来,学校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就业人数达189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264人,工资收入累计约909.6万元。其中,部分学生的月收入达4500元,超过云南省人均年收入35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让人才走出去
禄劝县拥箐村是一个苗族村寨,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以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为生。因为贫困,村里的孩子一般上完初中后,便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如今,村民们的想法有了改变,这一切来源于一个学生——龙世光。
龙世光曾是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127班的学生,曾代表学校参加昆明市“松骋杯”汽修技能大赛,获故障排除项目一等奖和二级维护项目三等奖。毕业后,他被南光集团聘用,赴中国澳门新时代巴士公司工作。工作以来,他先后寄回家20多万元,帮助家里盖起崭新的洋房,也成为全村第一个外出打工月收入过万的人。
“在龙世光之前,来我们学校读书的苗族学生只有10余人。但是他之后,学校2019年已经招收到了143名苗族学生。”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杨兴福说,学校发挥“扶贫式、就业式、兜底式”的职教新职能,先后与省内外48家知名企业和32家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完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教师下企业实践及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校授课等,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4年前,学校在校学生仅有370人。2019年,这一数据发生巨大变化:在校生34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1005人,少数民族学生1238人。
如今,龙世光已不是个例,廖恒带母亲上北京看病、卢俊燊供姐姐上大学、赵荣举买车了、段光武被评为2019新时代好少年……一个个贫困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脱贫,走出了大山,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记者蔡晓磊报道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