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 黄河故道绽芳华

图片
滑县大功河张子宵 摄
图片
道口古镇上的狂欢李淑芳 摄
图片
滑县“西湖” 马丹诚 摄
图片
滑县万亩森林公园张鸿玲 摄
图片
滑县白马坡1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抢收小麦 吕有齐 摄
图片
俯瞰大运河滑县段 李刚 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她激情澎湃,奔流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流风久,余韵长,滔滔黄河水浸染着无数英雄豪杰,书写着无数壮美诗篇。那些忠勇信义,那些文采风流,像黄河水一样滋养着滑州大地。
传承黄河文化 绘制发展蓝图
地处黄河故道的滑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大禹治水分黄河为二渠,流经滑境。古滑台十二景中,“帝庙著灵”“天台表胜”“白马灵津”等多与黄河有关。旧时滑县的白马山、白马津、白马河、白马驿以及道口、白道口、半坡店等乡镇名称,李堤、丁堤口、沙店、沙窝等村名,均与黄河渡口、堤防、泥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黄河故道从滑县西南方向向北穿越而过,涉及22乡镇,面积1760平方公里,县域内共有23条支流河道,黄河流域面积占97%。滑县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绘制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蓝图,滑县采取强化领导和政策保障、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协作配合的“三强化”战略定位,成立黄河生态保护传承工作领导机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该县科学布局、精准发力,亮出“三大法宝”。“第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污染治理,走绿色发展道路;第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三是依托黄河文化遗存,谋划‘一核二区三带’的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格局。”滑县发改委主任海一言介绍。
“所谓‘一核’是道口古镇文化展示核,‘二区’是黄河生态文化示范区和晋冀豫红色革命片区,‘三带’是黄河金堤文化带、农本文化展示带和乡贤文化展示带。”海一言说。
串联黄河生态系统、传承黄河文化、丰富居民生活、拉动经济发展。滑县融合森林氧吧、休闲健身、治黄文化、古城驿站等功能,着力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黄河生态文化示范区。
同时,滑县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
道口古镇街道景观提升、滑县西纸厂特色美食一期、盛世长虹生态园建设等项目已建成。投资1.2亿元的道口古镇新建停车场及道路改建、投资2.96亿元的滑县卫南引黄灌溉蓄水工程提升改造等项目正在实施;投资1.6亿元的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文化园一期等项目正在谋划。
引来黄河之水 扮靓一座城市
水是城市之魂。滑县将水系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特色城市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三带四渠五湖六河”城市水系景观,使水之灵韵和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大功河、引黄灌区卫南调蓄工程、黄龙潭调蓄工程纷纷引来黄河水,成为县城新的“景观坐标”。
长42.7公里、宽56.5米的滑县大功河流经牛屯、半坡店、王庄、老店、小铺等乡镇,曾经是一条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臭水河,途经此地的行人常常掩鼻而过。
近年来,滑县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大功河河段进行污水治理、河岸绿化、两岸道路及景观广场建设等综合治理。2008年,黄河水首次通过大功河总干渠引水线路成功进入了滑县段。
“当时,两辆铲车挥动着长臂,开挖河道内土堤。短短几分钟后,蓄积许久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冲破土堤的束缚,流向远方。”回忆起首次大功河引黄入内时的情景,城区居民张明魁老人仍激动不已。
如今,大功河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绿色长廊。
在滑县,有一个引黄灌区卫南调蓄工程,因位于县城西边,群众都称它为“滑县西湖”。步入“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飞鸟翔集,岸边绿树环绕,顿感心旷神怡。
“自从建了滑县‘西湖’,我和家人经常来这,沿湖骑骑车、跑跑步、看看美景,心情特别愉悦。”正在湖边锻炼身体的靳先生格外精神。
据了解,滑县引黄灌区卫南调蓄工程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1770亩,蓄水面积134万平方米,2013年正式蓄水。
站在“西湖”岸边,可以欣赏它的水光潋滟;走在木制回廊上,可以感受它的曲径通幽;坐在湖中心小亭里,可以倾听它呢喃细语的天籁之音。“西湖”已成为滑县水系建设的一张名片,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或牵着爱人的手漫步湖边,或三五成群健身锻炼。
“目前我们在周边6公里打造了一个景观带,栽种了1200多株银杏,大家可以看到一条金黄的银杏大道,‘西湖’的环境越来越美了。”滑州“西湖”负责人李英豪说。
除了提升绿化效果,滑县还将建设主入口和驿站、戏水码头、水上乐园、林荫运动区、中心浮岛、四百亩湿地公园等景观小品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的绿化、全新的景观,将为广大居民打造一个接触自然、体验湿地、生态休闲的好去处。
引来黄河水,扮靓一座城。滑县投资25.4亿元实施引黄补源等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们规划引黄调蓄工程4个。2017年,完成引黄入滑24500万立方米;2018年,完成引黄入滑6653万立方米;2019年,完成引黄入滑14098万立方米。”滑县水利局副局长贾文鹏介绍,黄河水有效地保护和补充了滑县地下水资源,缓解了当地生活、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昔日黄河故道 今夕生机盎然
古黄河在滑县境内频频翻浪扬波,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为滑县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奠定了基础。
在上游泥沙的冲击下,滑县形成了诸多坡洼,其中出名的有卫南坡、长虹坡、白马坡等。这些坡洼面积达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0.5%。坡洼地多为青沙土质,有少部分为淤土和盐碱土质,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滑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百千万”建设工程和高产创建,规划了高标准农田155万亩。其中,以白马坡、卫南坡和留固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了全省最大的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仲秋时节,穿行于滑县白马坡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绿油油的玉米田一望无垠、欣欣向荣,白墙红顶的灌溉井泵房整齐地排列着。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霞说,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020年,滑县夏粮播种面积181.09万亩,单产520公斤,总产94.17万吨,再创滑县历史新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的名号享誉中原大地。滑县这块土地昔日饱经水患,而今却是万亩良田,“粮袋子”越来越鼓,“铁饭碗”越端越牢。
除了发展农业生产,滑县还将黄河故道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生活家园。
滑县森林公园位于县城西北部,地处中原黄河故道沙丘。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改善生态环境,在该沙丘建设防护林带。几代滑州人艰苦奋斗、接力传承,硬是把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变成了人工“绿洲”。
“森林公园真像天然氧吧,来这儿逛逛,凉快凉快,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挺惬意的。”市民刘先生说。
滑县森林公园规划面积25000亩,现有林地面积15000亩,预计总投资16亿元,是该县重点开发项目,旨在建设“林中有水、水边有林、景中绕水、人水相亲”,集市民休闲、健身、观光、游玩于一体的原生态天然氧吧。园内以乔木为主,花、草、藤、灌各种植物合理搭配,园林景观极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位于森林公园中心的水系工程,占地面积430亩,其中水域面积120亩,是打造黄河文化的滑县地标。
“我们旨在打造地标及示范型重点景观区,以‘白马寻根’为主题,由西入口开始向人们讲述黄河故道、公元前132年武帝治水、公元200年白马文化、上世纪80年代防风治沙建设国有林场,到如今滑县森林公园的落成,形成一条讲述公园故事的历史轴线。”该县国有林场场长冯军亮说。
如今,森林公园成为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步道、落雨亭、高空栈道、灵津塔、休闲沙滩……每天来此健身休闲、放松心情的人络绎不绝。
昔日黄河,孕育了滑州大地的壮美厚重。今日滑县,续写着黄河故道的历史担当,描绘着色彩斑斓的秀美画面。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图强图富的滑县人,正如恢弘的黄河水奔涌而来,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策划:秦志杰
撰稿:尚明达 席瑞娜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