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典型经验之三:江西省擦亮生态品牌,厚植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2019年11月,江西省入选为10个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之一,位于江西省赣、抚、信、饶、修河等五河源头区的石城、井冈山、资溪、铜鼓、婺源被列为试点县(市)后,紧紧围绕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制度化等试点任务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森林赎买试点——实现生态增绿,林农受益。资溪县、铜鼓县分别处于抚河、修河源头区,两县森林覆盖率分别高达87.7%和88.04%,是江西省林业大县。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效能,成为两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

2018年10月,资溪县被省林业局列为全省首批森林赎买试点之一。2019年11月,资溪县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资溪县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旨在以森林资源为根本,运用市场化理念,搭建资源运作平台。首先,依托县投资公司,成立资溪县大地绿化服务中心,作为森林赎买运作主体,对赎买的森林资源进行造林抚育、集约经营、综合开发,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资产包,通过项目收益、抵押贷款、资本运作等方式转化为资金,实现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金”。其次,由县政府主导出资1000万元、向社会筹集1000万元,成立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向全县林业经营贷款主体提供担保,加强林业投资风险防控,对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不良行为,由受贷主体向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提出森林赎买申请,通过赎买偿还贷款资金,有效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生产的活力。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资溪县通过直接赎买、租赁赎买和置换赎买三种模式,已经完成森林赎买面积4.43万亩。

图1 资溪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11月,铜鼓县被列为全省非国有商品林赎买首批试点县之一,2017年完成首期赎买1844.25亩,2018-2019年度完成官山自然保护区赎买山林58837.86亩,完成国省道两旁“三高三线”、修河源头重点生态区非国有人工商品林赎买900亩,争取到省级财政支持赎买改革试点资金800万元。

红豆杉认养——破解公益林保护难题。铜鼓县是江西省首个“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目前红豆杉分布总面积达58万亩、野生红豆杉100多万株,其中年龄100年以上的有2479株。为破解名树古木等公益林保护的资金短缺问题,铜鼓县积极探索了南方珍稀树种红豆杉认种认养模式。首先,发挥作为“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的优势,着眼于提高红豆杉的存活率和养护效果,探索采用认种认养的市场化模式进行种植、建设和管护,实行协议管理,明确认种认养的株数、期限及权利义务,破解当前红豆杉保护资金紧张难题,为珍稀树种保护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其次,加大对野生红豆杉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建设“红豆杉博物馆”。在对涉环境资源犯罪中,将没收到的红豆杉、榧树、香樟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置于馆内,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的直观介绍,既对红豆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起到了更为明显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铜鼓县红豆杉博物馆”荣获2020年教育类的“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称号,全省仅一家获此殊荣。

图2 铜鼓县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

修河源头的“对赌”协议——助力“一江清水”流鄱湖。修河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流经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3市12县区,干流总长357公里,在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铜鼓县位于修河上游,境内有定江、金沙河流入修水县。2019年11月26日,铜鼓县与修水县就修河流域跨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签订协议,由铜鼓县与修水县共同出资设立修河(定江河段、金沙河段)横向补偿资金,每条河段每年由两县各出资300万元,总额达1200万元。这是全省首个跨设区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施年限暂定为2019年至2021年。根据协议,铜鼓县、修水县分别以位于两县交界处的两个断面水质为依据,分别以Ⅱ、Ⅲ类水质为考核目标,如果水质分别低于Ⅱ类水质、Ⅲ类水质,则按照协议由铜鼓县向下游的修水县进行补偿,如果优于以上水质,则由修水县向上游的铜鼓县进行补偿。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按“月核算、年缴清”的形式落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2019年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Ⅱ类,铜鼓县获横向流域补偿资金1200万元。为保护好一河清水,铜鼓县还出台了《铜鼓县修河流域上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方案》,并配套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实施。

饶河源头的水环境补偿——水质好有“钱”途。共产主义水库有近三分之二的水面在婺源县境内,库区周边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是乐平市50万城乡居民唯一的生活饮用水水源。2016年,婺源县制定《共产主义水库环境横向补偿试点工作方案》,并与下游乐平市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开展江西省首个县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横向补偿资金额度为每年500万元,其中婺源县财政和乐平市财政各出资100万元、省级奖补资金300万元,婺源县三年共获补偿资金1500万元。目前,第二轮(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协议已顺利签订,每年婺源县与乐平市各出资200万元,省配套600万元,共同用于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及管理维护等。另外,婺源县还与下游德兴市就乐安河第一轮横向生态补偿商谈“对赌”补偿协议。

赣江源头的流域生态补偿——保护“母亲河”好商量。赣江是江西母亲河,石城县是赣江的发源地,为确保赣江清水永注,绿水长流,石城县与宁都县协商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议根据出口断面水量和水质、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保护成本和机会成本,测算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补偿资金和生态补偿标准。当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协议目标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时,由下游宁都县补偿石城县;当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协议目标,但5项指标年均值未达到Ⅱ类,双方互不补偿;当考核断面水质未达到协议目标,由石城县补偿宁都县。2019年石城县获补偿资金1200万元。

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

“生态入股”,共享红利。婺源以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为契机,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模式。

婺源县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创新性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由景区与农户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生态资源纳入股本,并将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图3 婺源江岭风光

以“篁岭花海”为例,景区向600余户村民租赁了近千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四季花海观光园,村民也由“庄稼户”变为公司的“造景工”,实现了生态入股、红利共享的共建格局。依托当地祠堂、古树等公共资源和流转给景区的土地,拥有篁岭户籍的村民每年都可从公司旅游收益中获得分红。2017-2019年,景区每年支付45万元“资源使用费”纳入村集体经济,年底给全村800多位村民分红。从今年开始,资源使用费上调为每年55万元。“生态入股”这一创新理念,打破以往景区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模式,使村民获得持续性收益,实现让绿水“流金”、让青山“变现”,带动全县70%以上的人口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婺源全县接待游客2460万人次,在全国17个旅游强县中排名第一,综合收入250亿元。

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井冈山市通过大力实施红色引领战略,创新推出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品链条,形成集培训、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开拓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主要做法:一是统筹多部门针对全域产业融合、规划融合、市场融合等多方面以及游客、村民、企业等多主体,进行优惠激励政策的覆盖面扩大和引导性落实。二是通过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城镇化+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各行各业主动融入旅游业,催生了旅游新型业态,软实力变成硬支撑。三是依托节庆活动和媒体宣传,实行多元化营销,推广“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旅游品牌,不断塑造和提升井冈山旅游形象。

图4 井冈山神山村新貌

井冈山市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下山”,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居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旅游就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主要旅游乡镇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2017年,井冈山成为全国率先摘掉贫困帽子的县市。2018年,井冈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同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做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石城县以国家支持重点林区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新建园区市政道路,配套建设给排水、绿化、灯光亮化等设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10.3公里。随着项目的实施,石城县生态工业平台日益拓展,大由大食品科技、智慧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推动了石城县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生态园区”的创建,加快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步伐。

建立生态保护修复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湿地银行”——探索湿地保护制度化。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婺源县境内,总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320.6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湿地保护面临较大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婺源县探索建立“湿地银行”制度,使湿地公园地域空间内受损湿地得到有效修复。主要做法是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区)和恢复重建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合理利用区内,相关企业可以适度开发建设,并按照市场价通过第三方评估后支付一定费用,以“湿地银行”形式反哺湿地保护,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从而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为方便市民休闲锻炼,婺源县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饶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内建设了长约3公里的健身游步道。2019年,该公司支付12万余元“湿地补偿费”,用于该区域的生态修复、珍稀动物保护及科普宣传等工作。

推进山水林田湖“共治”——探索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近年来,石城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琴江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和流域周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四大子项目有序实施,全县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该县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并通过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每月定期督查,推动项目落地见效。目前,该县投资1.86亿元实施的赣江源头琴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治理自然岸线12.2公里,改造洲滩4处,构建生物栖息地187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15平方公里。

同时,石城县还扎实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加快构建“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网格化管理架构,强化源头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聘任源头监管员、护林员。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全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96万亩、人工造林1.76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建立健全“河长+警长”机制,采用“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聘请保洁员120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着力打造“智慧河长”,建立河湖信息化系统,全面实现河库“一张图”管理,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成立“两山银行”,探索“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有效路径。资溪县是江西省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是“中国天然氧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进一步唤醒绿色资源、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该县近年开展非国有商品林、林权收益权、景区特定资产收费权等资源赎买和质押试点,获得银行贷款25.6亿元。为进一步探索生态综合补偿长效机制,该县今年8月在中国人民银行资溪县支行挂牌成立“两山银行”。

图5 资溪县“两山银行”挂牌成立

资溪县“两山银行”由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和生态通运营中心组成,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机制,做大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资源收储采取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全县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资本赋能则通过引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杠杆作用,助力生态产业做大做强,而市场化运作是通过生态通运营平台,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纯净资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