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乡僻壤”到“文墨之乡”的振兴之路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凤羽镇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历史上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

2018年,凤羽镇被列为州、县乡村振兴试点,其中佛堂自然村被列为大理州5个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之一。凤羽镇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佛堂村以“水韵江登·慢享佛堂”为发展主题,抓实壮大产业、提升环境、挖掘文化、完善治理各项措施,乡村振兴的“佛堂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三个融合”带动产业振兴

近年来,洱源县委、县政府围绕“中国的乡村、世界的凤羽”定位,结合佛堂村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等实际,确定了“水韵江登·慢享佛堂”的发展主题,着力打造“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安民善和谐美”五美乡村。

据凤羽镇党委书记项丽娟介绍,2019年360万元州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的道路硬化、绿化等项目在凤羽镇已经全面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在佛堂村率先开展,多项乡村振兴试点环境整治及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佛堂村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民俗旅游资源,以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文创艺术、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振兴三大突破口,一直致力于打造高附加值的“凤羽”品牌系列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

凤羽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发动、农户(合作社)种植、企业回购”的模式重点打造绿色水稻、绿色油菜“一坝两品”(即整个凤羽坝、绿色水稻和绿色油菜),农户通过“双向补贴”大幅增收。大理千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关邑村设立凤羽蔬菜直营店,同时与上海养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把佛堂、大涧、上寺等地的绿色鲜食直送城市,日供货量达1000公斤以上,实现产业融合、主体融合、利益融合。

“点面齐抓”推动生态振兴

为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洱源县因户施策打造点状生活空间,投入40万元作为试点村人居环境提升互助资金,启动“厕所革命”试点工作,采取“双定”模式在佛堂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奖补机制,实现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佛堂村投资3000万元实施清源河等3条河流生态治理,在大涧河、青螺河末端实施844.53亩的大涧河湿地及青螺沟湿地建设,实施河道、沟渠清理16公里,道路沿线提升绿化美化5公里。此外,村内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辖区农业生产均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建成生态湿地1100亩,启动实施天马山绿化1700亩,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五个融入”引领文化振兴

项丽娟介绍,佛堂村有保留完好的民居建筑、丰富的民俗活动、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技能技艺等,近年来佛堂村开展“五个融入”,促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佛堂村建设乡愁公园、湿地雕塑公园、佛堂古梨园、白米乡村文化创意园,筹备恢复栽秧会、关秧门、迎本主等凤羽传统节庆仪式,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依托“一坝两品”农业种植基础,佛堂村把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入水稻、油菜种植,将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景观性、艺术性有机融合,打造稻田画、油菜花海等凤羽大地艺术景观,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据悉,佛堂村以凤羽白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文化与旅游共生结构,逐步打造高端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凤羽砚、凤羽茶、凤羽菜籽油、青刺果油、青刺尖茶等物产和新的文创产品,增加了佛堂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构建了凤羽村“造血式”的文化保护传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