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源头上能不能减量?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全民性议题。
记者在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济南、泰安蹲点采访时发现,时下备受瞩目的垃圾分类,也搭上了科技快车。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不少城市、社区创新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这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智能设备的应用,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忧的是,这种模式能否长效运行,如果设备再撤掉了,居民是否还要再培养分类习惯?
今年8月,住建部专家在泰安市调研时建议:少投放垃圾分类智能箱体。垃圾分类智能箱体更多的起到的是宣传示范作用。前期在公共场所配备,可以吸引和引导居民开展分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无人管理、投放不准确等问题,垃圾分类不能光搞智能箱体,要把社区内分类投放点搞得干干净净,把投放的过程变的更简单。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业态息息相关,需要持续性的习惯养成。
记者选取了几个采访场景,从数据来看看垃圾分类能否实现源头减量——
图片
这是济南市名辉豪庭小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设计日处理能力3吨。9月15日,小区19栋楼收集湿垃圾合计总量1171千克,全部进行就地处理。目前,济南市已经建设了28个这样的处理设施,日总处理能力115吨。
图片
这是泰安市大官庄社区智能回收设备,目前有134人投放1662单,总重量4054.48千克。其中,纸类1292.91千克,塑料1406.88千克,玻璃355.67千克,金属396.07千克,还有织物602.95千克。
图片
名辉豪庭是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社区,有19栋楼4110户居民,4台智能设备一天大概回收可利用垃圾120千克。
图片
9月14日,泰安市高宏再生资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回收废纸箱。全市100多处垃圾收集站点的保洁员,每分拣出1斤可回收废弃物就能获得0.2-0.3元补贴,现在该企业每天能够回收9车、10多吨废旧纸壳、玻璃、塑料等。
泰安市高宏再生资源公司分拣中心回收的生活垃圾中的废弃物。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红军 郭茂英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