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位小学校长的体育情怀

新华社成都9月22日电(记者马邦杰)2018年8月的一天,季志彬带儿子去打乒乓球,一个偶然的发现触动了他的灵感。

这位一心想着如何改善学生视力的成都沙河源小学校长,那天不经意间发现打乒乓球的人很少近视。

“当时我想难道打乒乓球能够改善视力?我又想起了以前六小龄童为了演《西游记》而用乒乓球练习‘火眼金睛’的故事。”他说。

季志彬说,那时一个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国球护眼

2019年2月,季志彬开始在成都沙河源小学进行一项实验——国球护眼。

实验的资源都是现成的。当时,沙河源小学正和一家眼科学院、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合作。季志彬需要做的,是把眼科、乒乓球和学生三者结合到一起。

季志彬的手机存着当时他与一位韩姓眼科医生的微信记录:“韩主任,我有个想法,中医大眼科学院+乒乓球学校+沙河源小学,联合搞一个立体近视预防体系,不知有没有可能?”

沙河源小学五年级某班,44个孩子只有5个戴眼镜

双方一拍即合。沙河源小学为在校的1697名学生建立了护眼档案,并选出60多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30多人进行“国球护眼”实验,其中一组参与为护眼而开发的乒乓球训练,另一组不参与。

今年9月中旬,记者到沙河源小学调研采访时,遇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院长段俊国,他拿出了一张A4纸,上面有一组沙河源小学“国球护眼”项目的实验数据。

这是9名学生在2019年3月至11月期间采集的数据分析,其中4名打乒乓球,5名不打。记者发现,打乒乓球的孩子在这期间视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其中一个名叫张炜华的6岁孩子,左眼裸眼视力从0.8改善为1.5。而另外5名不打球的孩子的视力在这期间都有下降。其中一个6岁的孩子左眼裸眼视力从1下降到了0.6。

段俊国说,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实验无法进行,只能使用去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打乒乓球的确是能改善视力的。

实验部分数据

“数据表明,打乒乓球对改善视力有帮助。”段俊国说,解决近视问题的关键在于预防,需要综合防治,打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对于改善视力有帮助。

2019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即一半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

记者利用沙河源小学开全校大会的机会,随意抽查了一个五年级班级,发现44名孩子中只有5个戴眼镜。

沙河源小学近视率低与他们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关,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体育活动也功不可没。

记者发现沙河源小学有专门的室内乒乓球馆,内设9张乒乓球台,室外还有9张。季志彬说,大课间活动时,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去打乒乓球。

体育是最重要学科

与其他很多小学不同,沙河源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在每天上课前进行,学生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扔下书包进行“零点体育”锻炼。

季志彬从《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上学到“零点体育”理念。他说:“既然这种体育锻炼方式既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那我就把它引进到我们学校。”

季志彬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

体育是沙河源小学最重要的学科。很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3节体育课,沙河源小学所有年级每天一节体育课。这所学校既是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也是足球特色学校。

但并非每个学生都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为了力争让更多学生去练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掌握技能,季志彬从今年9月开始,在3、4年级进行“走班制”体育课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认为,“走班制”是解决目前中国学校体育“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沉疴的唯一办法。“如果有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会当众拜他(她)为师。”毛振明说。

季志彬说,2019年11月,他到北师大进修,听了毛振明的讲课后茅塞顿开。他说:“我们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了。很多学生上学10多年,到大学毕业也没能掌握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技能。我一直在寻找小学阶段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毛教授为我指出了答案。”

由于疫情影响,沙河源的“走班制”实验推迟到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时进行。

沙河源小学副校长刘春华说,9月1日开学日,沙河源小学举行了一场“选秀大会”。三、四年级的学生聚集到操场的主席台前。足球、篮球、击剑、乒乓球、啦啦操等8个体育项目的老师先后上台宣讲各自项目,台下学生举手选出自己的喜欢项目。

为了实行“走班制”,沙河源三、四年级的学生体育课安排在同一时间举行。上课时,学生打破班级限制,去练习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

沙河源小学体育老师在上篮球课

季志彬告诉记者,实验进行了两个多星期,效果很好。“体育老师的上课积极性高,学生参与热情高,家长反映孩子运动量增加了。”

沙河源篮球老师张鹏说,他是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的,以前上体育课要教一些他不熟悉的项目。“说实在的,我足球踢得还没一些学生好,我去教他们足球,感觉没底。”他说,“现在我主要教篮球,得心应手,我知道怎么教学生打好篮球。”

记者现场观看了张鹏的篮球课。他手持篮球对着学生详细讲述动作要领,感觉更像是一个篮球教练,他面前的孩子们每人手持一个篮球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他们身后是一群孩子在踢足球,操场跑道的旁边是学习击剑的孩子,老师是外聘教练,一名八一队退役的专业花剑选手……

沙河源小学学生在学习击剑

季志彬说,“走班制”体育教学,将在校园内催生一批教练式的体育老师,学生将有大量时间跟随专业老师系统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技能。如果小学、初中、高中都实行走班制,且课程衔接合理,将有力推动实现“一生一长”(每个学生具备某项体育特长)的教育目标。

“这是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指导理念的有效途径。”他说。

如果三、四年级“走班制”实验顺利,季志彬说他将在全校推行这种新型体育教学方式。

在沙河源小学的一角,矗立着一副单双杠。刘春华说,去年上半年,全校学生只有一个人能做引体向上。“他是季校长的儿子,只能做一个引体向上。”她说。

在很多小学,由于没有教学要求,单双杠已被拆除。去年,季志彬找人拆掉了他学校原来老旧的单双杠,安装了一副新的,并安排老师督促学生进行训练。几个月后,不少学生能做十个以上的引体向上,其中包括季志彬的儿子。

季志彬说,他儿子如今已上初一,体育出色,视力好,身体健康。这得益于季志彬在体育方面的悉心培养。

他说:“我儿子掌握了乒乓球、羽毛球这两项技能。其他体育成绩有较显著优势: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和跳高都不错。我从小给他讲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让他主动选择一到两项喜欢的运动,家长陪他练习。每一天只要家长有意识陪孩子练习几分钟,进步会很明显。”

季志彬认为,他作为小学校长,肩负育人重任,必须要认真负责。尤其是在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当下,校长尤其需要敢于担当。

他说:“中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作为校长,我认为对于孩子身体健康不关注,就不是好校长。我必须要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我的学生。”

季志彬把对于儿子的培养经验和爱,转移到了自己近1700名学生身上。因此,他不辞辛苦地搞“国球护眼”实验,引进“零点体育”“走班制”等先进新颖的学校体育理念,保留了单双杠,目的只为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3岁的小学校长季志彬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背后,闪耀着这种人文关怀的光辉。

中文编辑:刘阳

新媒体编辑:韦骅

签发:梁金雄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