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从“挪穷窝”到“换穷业”,山民变成幸福“新市民”

远眺龙陵县城

从“挪穷窝”到“换穷业”,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宽,保山市龙陵县326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600户同步搬迁户告别故土,搬迁到42个移民安置点迎来新生活。

搬出穷窝“拔穷根”

夜幕降临,龙陵县碧寨乡滨江(怒江)小镇移民新村热闹起来。年过40的李正祥夫妻俩擦桌凳、烫米线、配佐料,招呼着来吃夜宵的乡邻。李正祥家三代同堂6口人,年迈多病的父母,妻子是缅甸人,两个上学的孩子,原来住在碧寨乡中寨村。那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粮食种一山坡,收一箩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2017李正祥一家搬迁到滨江小镇移民安置点,在政府扶持下筹资建盖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发挥缅籍妻子的一技之长开办了缅甸撒撇食馆,每份25元 ,还兼营缅味妙饭、缅味小吃等,生意红火,月均收入3万多元。“搬迁到这里后,挣钱机会多了,女儿今年被沪滇合作项目选送到上海上职校,包就业分配,又省了一份心,小儿子上小学;老家的承包地也流转出去了,跳出深山天地宽,咱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比过去一年的收入还多,日子越过越有劲儿。”李正祥笑着说。

李正祥的妻子正在撒撇店忙碌

回顾以往,漏风漏雨的土坯房是李正祥两口子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些年来,四处打工,生活艰辛,夫妻俩也没有放开彼此的手,尽管是异国情缘,妻子至今还没有落上中国户口,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住进了新房,下一步把日子过得红火。开撒撇店是个不错的主意,过去妻子在缅甸九谷市一家撒撇店打过工掌握了制作撒撇的全套技术。如何取得健康证、如何办营业执照……挂钩联系的扶贫干部得知后,主动上门来帮助办妥了需要的证照,并帮助协调了扶贫贷款用于开店。

撒撇店开张3年多,生意红红火火,每天都有进账。偿还了建房借的30万元贷款,银行还有存款。

给妻子买一条金项链一直是李正祥对妻子的承诺。结婚时,李正祥家里太难,别说没办婚礼,连几千块钱的彩礼钱都是找亲戚借的。“结婚后第一个春节,没钱给媳妇买新衣服,没杀年猪,首饰更是想也不敢想。随着两个孩子先后出生,日子更加艰难。”提起过去,李正祥用手背抹了抹眼角。

2018年,李正祥家顺利摘掉“穷帽”。去年“七夕节”,李正祥专门到县城花了1万多块钱给妻子买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对玉镯,向妻子献上迟到的祝福。

后续扶持“换穷业”

在褚橙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

“我和老伴到褚橙基地管理2500棵褚橙,每年的管理费和销售提成有8万多块线,比在家盘田种地强多了。”2016年,年过五十的杨国志全家6口人从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到勐糯镇宁馨小区定居定耕,杨国志和妻子被招雇到褚橙基地打工。2014年10月,云南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地勐糯镇建设3万亩柑橘水果产业基地,已种植褚橙1万余亩,建成育苗基地1个,有机肥厂1个,2019年产果8000吨,创产值5000万元,已吸收1000余名农民到基地务工。

搬迁群众正在分拣石斛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龙陵县秉承挪穷窝只是手段,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后续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换穷业”的理念,大力推进集中安置区(点)与产业园区(集镇)“两区同建”。因地制宜建设小集市和中心村,发展种养加工业、旅游、“四小”产业、电商等扶贫产业。目前,依托石斛产业和沪滇扶贫合作项目在移民安置点建成了15个扶贫石斛枫斗加工厂,建成以移民为主的小集市(镇)、集市、中心村11个,全县42个移民安置点都建在产业链上,为每个贫困搬迁户制定了帮扶“四不摘”计划,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找准稳定脱贫渠道。

“起初有人担心不能留下来、稳得住,如今,许多搬迁过来的人和我一样,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宁馨小区离勐糯铅锌铅很近,每天骑‘电毛驴’10多分钟就能上班。”移民阿加云说。2017年,阿加云一家从距离勐糯10多公里的从岗村,搬到了集镇内的宁馨小区移民安置点,政府资助购置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套间房,全家4口人住上了新楼房,妻子在集镇一家超市打工,两个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全家当上了“新市民”,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

搬离了贫困,迁出了幸福

阿昌族移民赵祖院夫妻最近心情特爽,生猪出栏价持续走高,肥猪出栏价从8月份每公斤34元涨到目前每公斤36元,2月龄仔猪出栏每公斤达160元,昨天卖了20头仔猪收入3.5万余元,买猪人每天都要来几拨,今天刚签了卖30头肥猪的订单,“搬迁到交通便捷的兴昌园还搬对了。”赵祖院说。

赵祖院一家4口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兴昌园住进砖混结构一正一厢房屋,室内摆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添置了摩托车、农用小卡车、小轿车,在扶贫专项贷款扶持下建起了存栏生猪80多头的养殖场。“搬迁到这里后,水泥公路直达新村,出行也方便,驾车到县城一个多时。而且政策给力加上我的运气好,2018年开始养猪就遇到猪价一直上漲,去年就把欠的债还清了,今年又投资扩大了养猪规模,抓住商机再赚它一把,把日子过得更好。”

村民养殖的肉牛

搬离了贫困,迁出了幸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动力,搬出了活力,赢得了民心。龙陵县移民新村水、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全,一分吃菜园、一亩当家田、一个柴火(自留)山、一个畜圈栏(养殖小区)、一张信息网、一项技能训、一个就业岗位和一个单位帮的“八个一”配套全部完成。兴昌园移民新村共安置龙山镇移民103户,其中:阿昌族67户,建档立卡户84户。每户移民建起了一正一厢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建成了文体活动设施,依托烤烟、石斛、肉牛等产业,每户移民有了2至3个致富产业。

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和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农家乐业主赵兴敬不由感叹。赵兴敬夫妻俩都是阿昌山寨的“乡村大厨”,在老家邻里乡亲有红白喜事都请他俩掌勺,赢得了好人缘。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全家依然在贫困中苦熬。搬迁到坐落在龙川江畔的兴昌园后,夫妻俩的厨艺有了用武,之地,到用面市(路)辅面开办了以阿昌特色菜肴为主的“农家乐”,主打菜是野芫荽煲土鸡、干腌菜煮江鱼,“农家乐”的烟火气燃起了致富梦想,小店里香味四溢,不但本地居民常来光顾,毗邻的腾冲、芒市的食(游)客也闻香而来,生意火爆,赚得钵满盒盈。摘去“穷帽子”的赵兴敬即兴编了一段顺口溜:“九月里来艳阳天,公路修到新村边;新房新楼拔地起,兴昌园里幸福乐。”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通讯员 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