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秀:菜农最喜爱的科技老师

陈春秀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记者采访她时,这位今年60岁的大姐正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荆坨村的菜地里指导农民如何应对病虫害。那英姿飒飒、言语爽利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今年刚刚从单位退休的老同志。

“退休?退不了!北京市科协有好几个对接农村的科技推广项目是我在负责,农民有需要,我就得帮扶到底啊!”陈春秀爽快地说。

2019年,北京市科协组织动员16家科技社团1100名科技工作者,通过实施“科技套餐工程”和“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科技助力精准帮扶及扶贫工作,服务覆盖全国9省(市、自治区)35个贫困县,累计精准扶贫覆盖人群41013人。陈春秀就是这些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

说农民听得懂的话

作为一位农业科学家,陈春秀是少有的既占得了高地、又接得了地气的人物。

论占高地:陈春秀团队30多年前就培育出享誉国内的新品种西瓜“京欣一号”,累计推广面积45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价值5亿多元,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首个西瓜杂交一代品种,如今流行的许多西瓜品种,都与“京欣一号”有亲缘关系。

论接地气:北京蔬菜学会的助农专家很多,但每次调研农民意愿,问他们愿意请哪个老师来讲,陈春秀都呼声最高。农民们说:“陈春秀老师讲的,我们能听懂。”

有一回,一位青年农学博士给农民培训,讲了一个半小时。讲完后他看看现场农民似乎没听懂,就请在场的陈春秀来补充发言。陈春秀上台补充了两点,谈了5分钟。现场的农民们说,我们就听懂了这最后的5分钟。

“要致富,先学技术!农民最需要技术!”57岁的荆坨村农民李维松已经认识陈春秀老师好几年了,大课小课都听过。在他看来,陈老师讲的课太实用了,都能换成真金白银。“家里7亩半地种菜,没跟陈老师学之前,一亩地毛收入五千块钱,现在一亩地两万多,收入翻几倍。”

李维松说,地里的事,不管是换新种、田间管理,还是施肥、打药、判断病虫害,陈老师什么都懂,什么都讲。他翻开微信记录,说:今天春天,4月27日,我家3个大棚的西红柿刚刚定植,却因为倒春寒受了冻害,我拍照片发给陈老师问怎么办?陈老师马上回复,把西红柿苗顶上的尖儿掐了,出侧枝,用侧枝结果就行!

李维松掐掉西红柿尖儿,最后发现产量基本没啥影响,只是晚熟了几天。而如果没陈老师指导,就只能满棚的苗都拔掉栽新的了,西红柿起码得晚上市20天,那损失就大了!

“这是因为冻害只冻坏了最嫩的芽尖,掐掉顶尖,旁边还能再长出侧芽,对产量没影响。”陈春秀说,“要推广让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不是在实验室,不是在办公室,你得深入到田间地头,把实践跟理论相结合,把技术做规范,把道理讲清楚,教简单易学的,农民就明白了。”

做自己最热爱的事

蔬菜的新品种多,种植地域广,田间事务杂,技术更新快,而且有了大棚,一年365天都可以种植,没有闲下来的时候。随时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菜农遇到的问题,要当一个这样的专家并不容易,必须有丰厚的积累、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举重若轻的底蕴。

陈春秀198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到现在已经38年。38年来一直深入田间地头坚持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从未松懈过。“我每年出差和下乡有200多天,近几年里,最多的一年是273天。”

上世纪80年代,刚参加工作那几年,陈春秀还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却一点儿也不娇气。她一直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做育种、栽培工作。早期播种育苗时,由于田间改良阳畦比较深,蹲着无法播种,陈春秀就趴在地上一颗一颗地种,一趴就是一上午。为完成试验项目,经常是早上五点半下地,晚上天黑了才回职工宿舍,只能赶上食堂的午饭,所以每天只吃一顿。长期暴晒让她身上皮肤溃烂,至今仍对阳光过敏。但回忆起当初的青春奋斗时光,她对这些艰辛都已经淡忘,难以释怀的却是一件小事,“去山西忻州为西瓜制种时没旅馆,住农户家,经常停水,有一次我有一个星期没法洗脸。”

在育出“京欣一号”、一战成名后,陈春秀也经常被邀请去全国各地做技术指导,善钻研、肯吃苦的她,为各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种植难题。

雾都重庆,曾因为光照不足,种不出本地的西瓜。1997年,重庆市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派出专家,希望能解决西瓜种植困难的问题。院里派出了陈春秀。陈春秀到重庆后,研究分析了当地二十多年的气象资料,发现在每年5月,重庆都会迎来十多天小阳春天气。“小阳春的时候可以授粉,西瓜就能长起来了。”

陈春秀团队针对重庆湿度大、光照不足等气候特点,制定了详细的育苗栽培计划,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试种,当年就获得了西瓜丰收。之后两年又进行了稳固性栽培实验,终于彻底解决了重庆西瓜种植的难题。

在育苗催芽过程中,为了保障西瓜正常出芽温度,陈春秀特地买了十几个电热毯给瓜苗加温。但她却忘记给自己也买一张电热毯除湿,结果重庆三年让她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西瓜育种领域钻研十几年之后,陈春秀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了蔬菜育种与栽培技术推广。她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熟识她的人都为之敬佩不已。

“我1987年参加工作,就认识陈老师了。陈老师对工作充满热情,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我们都叫她‘拼命三娘’。”北京市顺义区种植服务中心蔬菜科科长徐茂说。

“夏天,蔬菜大棚里闷热潮湿,呆一会儿,人就很难受。但陈老师只要来村里,不管冬天夏天,肯定会下地里去。”北京市顺义植保站站长张爱军介绍。

这些年,陈春秀为企业、农户、全科农技员举办培训班4500多次,现场指导蔬菜种植户和农业园区15000多次。培训和指导农民技术人员达十多万人次,推广了100多种新品种。她时刻不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为农民致富提供好点子,在设施蔬菜生产方面提出了“草莓套种小西瓜”“小南瓜一茬多收高产”等许多新的种植模式。

“要做自己热爱的事!你爱这行,你就愿意做,不怕难,也不怕苦。”陈春秀说。

农民有收获我就高兴了

“农民看到陈老师来,眼睛都是亮的,她到哪,哪就发光。”北京市顺义区荆坨村党支部书记李晓丰说,荆坨村曾是低收入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千多元,陈春秀从2017年开始给荆坨村指导脱低帮扶工作,引入蔬菜新品种、做技术培训,通过示范农户带动其他农户发展,为荆坨村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现在村里人均收入超过1.7万元。

不止是荆坨村。陈春秀善于因地制宜,为不同地区量身规划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北京密云区的西白莲峪村也曾是低收入村。2017年4月,陈春秀在为西白莲峪村进行技术指导的过程中,被村里的狗咬伤。在腿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她拖着伤腿坐长途汽车去村里指导,清晨4点就得出发,晚上11点半之后才能回家。她指导当地发展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产业,建立以南瓜为主题的“金瓜谷”,再结合当地的栗子及林下木耳,形成一条春夏秋都有可观赏、可采摘的农产品生产、旅游的经济链,从而解决低收入人口就业问题。2020年,“金瓜谷”的建立解决了西白莲峪村30多名低收入人口的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600-4000元。

在山西阳泉,陈春秀引进蔬菜新品种,为三个贫困县发展了5000亩的设施蔬菜产业,并连续3年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在江西瑞金,通过当地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百姓设施蔬菜的发展,农民生活迈向小康;在山东莘县,通过技术支持对当地香瓜进行了品种更新,莘县香瓜已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山东寿光,通过合理用药、控制温度湿度减少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原来一亩菜地一年要用2千元的药,现在只用800,不仅减少了成本,食品安全还更有保障了……

对各种新技术的活学活用,让陈春秀在全国各地的菜农圈里都圈了粉,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各地农民打电话、发微信向她咨询各种技术问题,她都不厌其烦地义务解答。

这么辛苦图什么?

“农民有收获、收入高了,我就高兴了!”陈春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