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云南屏边: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全县剩余的580户1763人 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大力实施“十百千”特色工程 累计发展水果种植39.2万亩

·13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41户73093人

·3160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认定15个“就业扶贫车间”

云雾缭绕,绿意环抱。牧羊河两岸,一座座极富苗族特色的楼宇错落铺展开,玉水寨、云水寨、郦水寨、悦水寨、汇水寨……水温润着“滴水苗城”,也涵养着屏边苗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能赢得胜利。”在屏边,干部群众个个都有这样一股劲头。

以督战促作战淬炼全体干部作风

“进家门就看吃的用的,一有好政策第一时间过来讲讲,还经常帮我们解决困难。”说起“邹助理”,玉屏镇王家村委会邑佰租村村民杨庆文一个劲儿地竖大拇指。

“我们老两口一个78岁、一个81岁,为了照顾我们,儿子不能外出务工,心里总觉得拖累了他。”去年底,老杨的苦恼有了转机,屏边县中华职教社办公室主任邹镇蕾来到村里当起“组长助理”,得知老杨家的情况后,他主动联系施工队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到工地打工,雨污分流、道路平整、修建活动广场,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活儿,“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照顾我们,从此可以安心养老了。”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屏边县集中兵力,组建三支队伍打好贫困歼灭战:一是76支299人的驻村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派出606名村民小组“组长助理”,进驻全县76个村委会819个村民小组,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从各定点扶贫单位选派精干力量,组建62支283人的小分队,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发起脱贫攻坚总攻战。

“我们是国家挂牌督战县,当前,全县剩余的580户1763人贫困人口已于今年6月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屏边县委书记苏畅说,“但在总攻冲刺阶段,我们决不停顿、决不大意、决不放松,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和成色,全面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

以督战促作战,化压力为动力,重点围绕挂牌督战五项重点内容,屏边县制定了脱贫攻坚挂牌作战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职责。7名县处级领导带队31名业务骨干,组建7支挂牌作战督导小分队,手拿名册、紧盯问题、直面短板,推动挂牌作战工作落地见效。县级各挂乡包村领导带队对贫困村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行定点挂牌作战全覆盖。定点扶贫单位、行业部门对未脱贫人口作战到户,责任到人,开具责任清单,确保常态化清零。

为不断加强基层扶贫干部攻坚能力,今年以来,全县组织1700余人次驻村工作队员参加4期季度大讲堂,14000余人次观看“云岭先锋”夜校节目;举办全县驻村工作队员暨村干部全员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淬炼扶贫一线干部奋力攻坚的思想作风,提升工作水平。

“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推动干部下沉,持续压实责任,以实查、实干、实战的工作作风全面推动问题清零。”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雄文介绍。

抓重点破瓶颈为稳定脱贫“上保险”

阳光下,猕猴桃的叶片泛着亮光,满山遍野看不到尽头。

“快来,快来,屋里请!”补嘎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王正谷把我们迎进门。

“老王,今年猕猴桃长势怎么样?”

“前段时间接连遭受了三场冰雹,收成虽然减少了,但还是供不应求。县农行工作人员送来30万元产业扶持‘金猕贷’,解了燃眉之急。”王正谷的语气淡定从容,“几天前追施了农家肥,果树渐渐恢复了元气。”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针对传统种植管理粗放、结构单一、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屏边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以荔枝、猕猴桃、枇杷为主的种植业“十百千”特色工程,累计发展水果种植39.2万亩。

农业部门打好组合拳,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组织方式,引导农户通过山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在基地就业、学习技能管理自家果园,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为群众稳定脱贫上了“保险”。2016年开始,杨永田家流转10亩地,每年有7000元租金,两口子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60元工资,一家人收入逐年增加,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据统计,2014年以来,屏边县累计流转41850亩土地,完成5.3亿元投资,目前,共有13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41户73093人,实现了村村有林木、户户有果树、家家有畜禽的目标。

为让贫困群众有信心走出去,有技能富起来,今年以来,屏边县继续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资金实施方案,按照家庭年人均务工收入,分级给予发放鼓励资金,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出务工的影响,屏边县采取发放交通补贴、组织专车点对点接送等方式,在鼓励动员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同时,全力做好返岗过程中各项防护措施保障。

目前,3160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转移到省外就业8213人。同时,拓宽就近就业渠道,认定15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256人就业;积极开发生态护林员、卫生清洁员、道路维护员等3222个公益性岗位。

抓短板固成果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村庄道路整洁通畅,一栋栋联排房子干净整齐,房前屋后绿树环绕,家家庭院种满绿色果蔬,瓜果香飘四溢……如今的平田村委会石头寨村,俨然一幅“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美丽图景。

“以前在外面打工,坐飞机、坐火车,却堵在了回家的最后两公里山路上。”看着整洁的家,王琼英眼里闪光,“穷日子过怕了,现在真是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金窝银窝!”

过去,王琼英家和其他38户村民住在山里,一到雨季,进村的山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加之越来越严重的地质灾害,几乎家家户户房间、地面出现裂缝。伴随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2015年全村终于搬迁到了蒙屏公路旁的新村。

可刚搬出大山,有些村民不讲卫生,过去的生活习惯没改过来,导致邻里矛盾不断。为此,玉屏镇建起爱心超市,党员干部带头打扫庭院,维护房前屋后环境,村民通过参与劳动获得积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以此引导大家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

屏边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建立村民自治和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等制度,大力倡导革除陋习“七提倡七反对”,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夜幕降临,走进撇枝村,篝火映照着人们幸福的笑脸,合着节拍,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肩并肩跳起广场舞。烧烤摊前,村民杨桂芬正忙着招呼客人,经过培训,从特色美食到接待礼仪,两口子渐渐熟悉了门路,生意渐渐走上正轨。

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邻里相望的田园生活,撇枝村带领群众把风景变“钱景”,一盆篝火带活了一条产业链。与杨桂芬一样,村民们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转型发展乡村游,生态鱼、“跑步鸡”、稻田泥鳅等特色产品身价大涨,供不应求。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涌向前。既重当前“能脱贫”,又重长远“不返贫”,屏边广袤的山野正集聚起新动能,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富了、变靓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一线传真

一块“流不动”的流动奖牌

“这块卫生评比流动牌,自从进了陈武林家就像庄稼扎了根,不走了!”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王家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海坤感叹道。

陈武林是邑佰租村一组的一名彝家汉子,唱山歌是一把好手,他曾戏称他媳妇杨琼英就是他唱来的。但是,光靠嘴上功夫好可过不上好日子。陈武林带着媳妇做泥瓦活,一干就是十来年。2016年,他们搬进了自己设计建造的3层小楼,有4个卫生间,还开上了小汽车,心里既自豪又高兴。然而,流动奖牌评比失利,却让原本胸有成竹的陈武林一家碰了壁。

卫生评比流动牌是王家村委会今年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在各个村民小组设置卫生示范户奖牌,以月为单位进行家庭环境卫生评比,结合“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制度,对卫生保持良好、获得卫生示范户的家庭,当月奖励50分“爱心超市”积分,激励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随着活动的开展,流动奖牌评比已成为王家村委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赛场。

不甘落后的陈武林一家奋起直追,在连续两个月评比“失利”的情况下,利用赋闲在家的日子,平菜地、清院落、除烟尘。杨琼英则是从里到外把自家小楼和院坝菜地捯饬了一番,做到室内窗明几净,室外洁净敞亮,在第三个月终将流动奖牌收入囊中。

身为党员的杨琼英勤学肯干。年初,她利用搬砖搅沙的间隙,跟着女儿下载的舞蹈视频比划,晚上召集村民“切磋”,几个月下来,形成了一支10多人的乡村文艺队。文艺队还建了微信群,晚饭后群里都催促着“杨老师”赶紧“开班授课”,男女老少聚在村头的简易活动场地,围观的、跳舞的,好不热闹。

看到村民们自发聚集,杨琼英开始“盘算”,要利用大家聚会的时机多宣讲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杨琼英的组织带动下,文艺队变身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队,做示范、教收家,转变了村内卫生较差户的生活习惯;清垃圾、去死角,常态化的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杨琼英还多次向村委会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后,大家投工投劳平整了村头的活动场地,给文艺队队员发了服装,协调了音响设备,保障文艺活动的正常开展。

夜幕降临,村头活动场地的大音响一开,微信群一吆喝,村民们便聚到了一起。冬季在场地中心点上火把,火光照亮着村民的笑脸,伴着陈武林悠扬的山歌,矛盾纠纷逐渐得以化解,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大家打趣道:“咱们村的流动奖牌不用流动了!”

在彝语中,邑为水,佰为山,租为相连,意为建在山水相连处的村。俯瞰半山腰上的邑佰租村,青山环绕、绿树相依,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在暖阳下舒展开来,“不流动”的流动奖牌激励着邑佰租人用勤劳奋斗在追寻幸福生活的路上继续前行。

图片故事

滴水苗城绽新颜

坡屋顶、小青瓦、米黄墙、吊脚楼、美人靠、木格窗、苗图腾……走进滴水苗城屏边,一栋栋以苗族文化元素为特征的建筑映入眼帘。“一心八寨”“一河五景”为主轴的滴水苗城特色小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造访。

实施精品县城建设以来,屏边人气不断聚集,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实现“家门口就业”,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今年,屏边县依托“三山四河六面坡”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以打造世界轻度探险户外运动旅游休闲目的地为目标,启动屏边1903国际步道项目建设,将绿色产业、绿色生态、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山寨和传统村落进行串联,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屏边县接待游客1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8亿元。

云南网记者 李树芬 王丹 通讯员 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