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见闻

9月20日,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小东沟村的花海景点,景区“小火车”正带着游客穿越花海。 (记者宋建华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宋建华 实习记者孙浩)近年来,乌鲁木齐涉农区县悄然发生着变化--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农牧民钱袋子越来越鼓,更可喜的是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基层组织越来越强。

说起这些变化,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这些涉农区县的各族干部群众都认为,这是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进“四轮”驱动的成果。

抓移风易俗,乡村生态“新”起来

乡村振兴如何抓?米东区的破题之笔是移风易俗。

9月23日,在米东区羊毛工镇协标工村,开林餐厅负责人马开林要办个答谢宴,感谢疫情期间辛苦的村两委工作人员、米东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队员以及村志愿者。

答谢宴只有一道菜--过油肉拌面。

57岁的马开林说:“菜是村支书和工作队队长点的,虽然只有一道菜,但做得精致,面管够,大家吃饱吃好不浪费。”

马开林的饭馆200多平方米,既卖家常饭,也接村上宴席。开店十几年,他感受最大的变化是这两年宴席的风气变了:“以前讲究大操大办,现在讲究简单、节约。”

移风易俗,并非朝夕之功。米东区因地制宜将新风尚种进人们心里。

以前谁家孩子结婚,基本上都请全村,要四五十桌。现在就请亲友,四五桌就够。

协标工村党总支书记马龙说,这两年,不铺张浪费、倡导节约已成为村民红白事的主流。

今年2月,米东区三道坝镇四道坝村村民马明友父亲去世,按照当地习俗,子女应当为父亲风光厚葬。但在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引导下,马明友只邀请了亲友来帮忙,葬礼也一切从简。

村民刘亚齐说,风气变了,村民节约了礼金,也让之前餐桌浪费现象减少了,大家都说好。

兴乡村产业,村民腰包“鼓”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在乌鲁木齐县,到处绽放的花朵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们既享良好的人居环境,也享农旅融合增收带来的花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乌鲁木齐县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在6个乡镇种植油菜、红豆草、紫花苜蓿等开花牧草,打造五彩花海景观带。

水西沟镇小东沟村村民孙卫国流转了1500亩土地,在村两委和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花卉、蔬菜、中药材,并成立金旭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花海成了村上农旅融合特色产业,合作社有8户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左右。

这几天,拿到种植农牧民技师资格证后,达坂城区西沟乡水磨村村民李建元正和几个种植户商量打造有机蔬菜采摘基地,带领村上村民发展农旅结合产业。

水磨沟村紧邻西沟乡怪榆河谷乡村旅游景点,李建元种了330多亩地采摘蔬菜,今年收入预计超20万元。他说,等采摘基地建起来后,能带领全村村民致富。

促乡村文明建设,村民脑袋“富”起来

要想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近日,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东湾村“美丽庭院”示范户评比中,马丽霞家因干净整洁、有花有草,获得了“美丽庭院”示范户的牌子。

牌子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自“美丽庭院”评选开展以来,板房沟镇各村(社区)将其与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推进,形成以村美带动院美,以生活环境美带动精神文明美的良好氛围。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涉农区县广泛开展“端午祭祀礼”“九九敬老礼”“启蒙礼”“成人礼”等各类传统礼仪活动,将敬宗敬祖、邻里互助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在米东区铁厂沟镇曙光下村,“孝亲敬老”不仅停留在村两委和工作队制定的乡规民约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曙光下村党总支书记李鸿君说,2002年开始,村上就开始为老人发敬老补贴,目前标准是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700元。

文明乡风建设带来了什么?在涉农区县都有一批志愿者在为老人们服务--有的帮老人们理发,有的帮老人们量血压,有的帮老人剪指甲......

加强农村党建,执政基础“硬”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

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联合村去年年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该荣誉评选标准第一项就是村党组织领导有力。

联合村和高新区(新市区)委组织部驻联合村工作队通过健全建强队伍。在两委班子人选选择时,工作队和现有两委委员广泛走访村民、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在全体村民的监督下配齐了两委班子,基层组织力量得到了充实。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留子庙村,米东区建设局(交通局)驻村工作队自2017年驻村后,将原有的6个党支部整合为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组织村干部到先进村实地观摩学习,不断提升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如今,工作队还指导村党总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今年共有37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村民马占荣说:“有了好的带头人,大家都铆足了干劲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