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天津秋冬疫情防控最新措施

9月24日,在第149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中心主任顾清介绍说,今年秋冬季节疫情防控与既往同期有所不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可能会发生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情况。对此,我市着力在四个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工作。提醒市民,秋冬季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措施。提倡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已超过3000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大范围持续流行,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现阶段全国疫情总体平稳,但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由境外输入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也波及到其他省市,边境地区还出现了经陆路输入的病例,疫情呈现突发、隐蔽、传播快等特点。我市自3月份以来,除6月中旬出现1例本地病例外,其余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未有本地传播。

目前面临的另外一个形势,就是进入了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同时,还即将迎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的第一个长假——国庆中秋假期。做好秋冬季和国庆中秋假期的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多举措排除中高风险地区疫情输入我市风险

一是迅速开展发生疫情重点地区来津人员排查。7月以来,我市加强了对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有旅居史的来津人员排查和管控。在严格社区排查的基础上,加强交通枢纽、旅游住宿、医疗机构、文化娱乐等重点场所排查管理。共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来津人员3万余人,未发现阳性病例。

二是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严格查验制度。针对中高风险地区来津人员,开展抵津前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核验工作,无有效核酸阴性证明抵津者须进行核酸检测或根据其旅居地区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医学观察。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1万余人进行了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近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例。

三是动态调整重点人群天津健康码类型。对发生疫情地区的来津人员调整天津健康码为“橙码”或“红码”。经排除风险后再调整为“绿码”。

四是加强重点场所定向排查检测工作。聚焦大型农贸海鲜批发市场、超市、冷库等重点场所,加强销售、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重点人群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加强国产和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外环境及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工作。至目前,全市冷链食品累计抽检近4万份,覆盖屠宰、生产加工、冷库贮存、冷链运输、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外环境等各环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上措施,有效排除了中高风险地区疫情输入我市的风险。

即将进入流感高发季节 目前我市流感疫情平稳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我市即将进入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流感为流感病毒所导致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感染,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流感病毒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公共场所等人群聚集区域易引起暴发。对于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重症和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学生和医务人员由于人群集中和环境因素,是流感的高发人群。既往疫情数据显示,我市流感疫情呈现如下流行特点,一是季节性明显。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我市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病例的百分比(ILI%)峰值一般出现在12月底和转年的1月初。二是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交替成为优势毒株。近3年,流感病毒甲1、甲3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呈交替成为优势毒株的特点。三是暴发疫情以学生人群为主。近3年,我市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即一周内,集体单位中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数达10例及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占总报告起数的97.6%,集中出现在12月至转年1月,以及学生开学后的3月至4月。

目前,我市流感疫情平稳,监测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总量为1.6%,较去年同期下降47.2%。表明近期我市流感活动继续保持在低水平,连续18周的抽样检测,未检出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未发生流感暴发疫情。但是,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流感活动水平将逐渐增强,不排除在家庭、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或暴发疫情,我市相应的流感监测和防控工作不能松懈。

今年秋冬季节疫情防控与既往同期有所不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可能会发生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情况。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初期症状与流感极为相似,流感高发季节,很难通过症状加以区分,且其重症高危人群均为患有基础性疾病人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同时,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相似,均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存在混合感染可能。

我市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防控主要措施

鉴于目前疫情形势,我国境内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与局部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同步存在的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为积极应对秋冬季可能会发生新冠肺炎和流感疫情叠加的情况,我市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一、科学监测,及早发现异常隐患

一是,建立多点触发监测机制。依托疫情网络直报、医疗哨点和病原实验室,持续强化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症状监测,公共场所体温和健康码监测查验,药品销售动态监测、重点场所环境监测等多点位监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结合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排查等发现疫情线索,及时开展调查处置。同时,加强监测分析预警。动态分析人群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综合研判疫情叠加流行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动态调整防控措施。

二是,有序扩大核酸检测。现阶段坚持实施重点人群“应检尽检”,鼓励其他社会人群“愿检尽检”。结合疫情特点和防控需要,动态调整“应检尽检”范围。根据疫情进展,科学开展分层次逐步扩大检测。做到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在5-7天内完成疫情区域全人群核酸检测筛查。目前,全市各区均已开展了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筛查演练,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做好应对聚集性疫情的准备。

三是,严肃流行病学调查。综合运用公共卫生、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多部门全面深入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数据实时分析,彻查明确感染来源,及时采取病毒基因测序、血清学流行病调查等手段进行精准溯源。

二、精准施策,科学迅速处置疫情

一是,精准划定防控区域。精准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根据疫情情况,果断及时采取交通管制、限制人员聚集、停工停业停学、终末消毒等措施。同时,严格隔离医学观察。在“应隔尽隔”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杜绝传播风险。

二是,规范重点场所管理。在落实亮码、测温、清洁、消杀、通风和个人防护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前提下,持续推进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环境整治、人员管理,高度关注影剧院、游艺厅、网吧等密闭娱乐休闲场所和宗教活动场所,一旦风险等级调整升级,将暂停营业或活动。特别是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各旅游点必须落实好预约、测温、验码、消毒等措施。

三是,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坚持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无缝管道式”闭环管理,继续实施入境人员14天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严格商务、外交等特殊入境人员远端研判评估筛查和境内精准科学管控。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卫生检疫,防范经食物输入风险。

四是,强化多病共防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将老年人、学生及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作为流感疫苗优先接种对象。做好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发挥疫苗预防传染病的特异性作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诺如病毒等肠道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将卫生城区创建与防控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发布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一会儿,我还要对广大群众就预防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进行健康提示。

三、规范诊疗,全面提升有效救治

一是,严格发热门诊管理。建成布局合理、分类处置、平战结合的发热门诊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能化运行”,实行24小时接诊、全封闭管理。同时,严防医院院内感染。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组织体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杜绝“门诊人员聚集”、“医疗机构内未标准防护”、“可疑患者未至发热门诊排查”、“发热患者到多家医疗机构就医”等情况发生。严格陪护、探视制度,积极推广病房无陪伴制度。

二是,规范开展医疗救治。坚持“四集中”救治原则,及时收治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降低重症转化率,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建立市级专家组复核制度,对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实施“1+3”检查,即在核酸检测阳性基础上开展血常规、血清抗体、CT检查,持续做好患者在院救治、出院评估、院外随访和康复医疗有序衔接。

四、做好储备,强化有力保障支撑

一是,持续优化工作机制,继续保持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战时机制,压实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和个人“四方责任”,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联动互助、应急支援等工作机制,落实好疫情防控的组织保障。

二是,充实人员队伍储备。统筹防控队伍人力资源,分级分类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积极培育社区管理防控队伍。目前,已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消杀、医院感染控制、核酸检测和采样、医疗救治、患者转运等各类人员的应急储备。

三是,提升医院承接能力。科学规划严格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发热哨卡、隔离病房、方舱医院。已完成改造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部分床位为传染病救治床位,实现48小时内平战转换,满足救治需求。

四是,强化检测能力准备。进一步完善核酸实验室建设、增购相关仪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市区两级疾控机构检测能力,按需配备移动检测设备。目前我市已基本具备开展全人群大规模核酸筛查能力。

五是,加强隔离场所准备。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储备、征用、退出机制,规范标准化设置,加强卫生、服务、安全等全方位管理。

六是,做好各类物资储备。建立完善多样化的医疗物资和必要生活物资储备调配、生产采购等机制,按照疫情应急响应等级,分级实施物资、产能等保障工作。

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防控的重点环节和健康提示

针对秋冬季疫情形势,全社会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当前全球疫情未得到根本有效控制,而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人员流动大幅增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是当前重要防控策略。在此,需要强化以下六个方面重点环节,并进行健康提示。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密切配合,积极支持,认真落实,不松懈、不麻痹、不侥幸。

一是精准做好重点场所管控。国内多起本土疫情的出现和扩散均与重点场所相关,如商场、医院、浴池、饭店和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各区各单位要科学落实低风险地区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加强场所通风消毒、测温验码、预约限流、社交距离等措施,特别是相对密闭场所,更要高度警惕。社区管理者也要强化小区公共场所管理,落实预防性消毒措施,维护社区疫情防控良好局面。

二是密切关注重点地区疫情形势。我市将密切关注新发疫情首发地及关联地区疫情形势进展,综合评估疫情风险,动态调整防控策略。适时启动追溯排查、核酸检测证明核验、健康码分类管理等系列措施,必要时实施隔离管控政策。鉴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情况,建议广大群众非必须避免出境旅行、避免去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减少健康风险。

三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强调源头管控,要持续加强大型农贸海鲜批发市场、超市、餐馆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生鲜食品检验检疫和从业人员个人防护、健康管理,严格落实国产和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防控措施要求,开展环境样品及食品的定期核酸检测。同时,广大群众在市场购买食品时,须注意双手清洁,佩戴口罩,购买食品回家后,应先洗手,尽快冷藏易腐败食品,瓜果蔬菜食用前应洗净,肉类和海产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四是严格做好自我防护。秋冬季节应尽量减少出行和不必要的探访,应减少或避免风险未知的聚会聚餐活动,特别是家庭成员中有幼儿、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除注意减少走访和差旅外,也要做好家庭内部防控,如护理前洗手、就餐用公筷、共用区域适度消毒、身体不适及早就医等,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同时,要提高自我健康素养,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在任何时候都要科学佩戴口罩,经常保持手卫生;尽可能与他人保持身体距离;遵守呼吸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的地方、与人紧密接触的地方和密闭通风不良的地方;注意各类室内场所通风,每天要做到上下午各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通风环节。更要避免长时间关闭门窗使用空调,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秋冬季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措施。特别重点提示以下情况应佩戴口罩:

1.前往人群拥挤、通风较差的室内公共场所,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养老、托幼、中小学校、福利等机构,应佩戴口罩。

2. 公共场所中相关公众服务(含窗口岗位)人员,商场、超市、餐饮、酒吧、美容美发、环卫、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行业人员,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测温验证人员,应佩戴口罩。

3.医疗机构人员和任何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住院人员、陪同陪护探视人员,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以上级别防护口罩,并尽量与其他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

4.有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及其接触人员居家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家中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对象或护理老人、婴幼儿和长期卧床不起病人时,应佩戴口罩。年老体弱者、患慢性病人员、孕妇等外出时,或需与他人密切接触而又无法确定风险时,应佩戴口罩。

5.学生上课时应佩戴口罩,学校和托幼机构值守人员、清洁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以及托幼机构教师,应佩戴口罩。

五是及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广大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应尽早到发热门诊就诊,并如实告知医务人员流行病学史。就诊过程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不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回家后立即洗手并更换衣物。有发热或呼吸道等症状的身体不适人员,或14天内具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不要去公共场所,就医时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六是提倡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建议,医务人员、学生、老年人等相关人群为流感疫苗优先接种人群。也在此提醒广大群众,流感疫苗仅对流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不能同时预防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在没有有效疫苗的情况下,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保持好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记者 从竹 李文博 孙瑜

新媒体编辑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