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云南澜沧:走出“直过民族”精准脱贫路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区位性贫困、条件性贫困、素质性贫困、意识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等突出问题,着力攻克“直过民族”地区贫困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截至2019年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9.97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35元

·全县累计实现脱贫55480户203501人

·1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61%

·10804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亮点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增收

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3.62亿元,围绕产业及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目标,大力实施“4+5”扶贫产业发展战略,在培育做优林业经济、热带水果、香料、乡村休闲、转移就业“五大新兴产业”的同时,着力巩固提升茶叶、蔗糖、畜牧、冬季农业“四大传统产业”,为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夯实基础。

茶产业方面,2019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38.4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34.8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认证4.5万亩),古树茶面积3.6万亩。年内实现茶叶总产量2.87万吨,产值19.7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户9.3万人,人均增收7046元。

蔗糖产业方面,2019年澜沧县原料甘蔗种植面积29.49万亩,实现产值4.8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6万户6.59万人,人均增收4376元。

畜牧业方面,2019年,全县大牲畜出栏3.1万头、生猪出栏43.5万头、家禽出栏247.62万羽。实现产值12.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6万户20.5万人,人均增收3195元。

冬季农业方面,2019年,全县冬早蔬菜种植面积达6.69万亩,实现总产值3.2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7.7万人,人均增收1622元。

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

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思澜高速即将通车,出县主干道全部建成二级公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正在加速形成立体交通网络。澜沧县近年来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3.88亿元,对157个行政村到县城及所在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全部建制村、80%的小组通硬化路。乡(镇)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及通邮率均达100%。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全县需修缮、重建的62648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6361户)危改户进行了全覆盖改造,共建设123个集中安置点和14个分散安置点,实现“住人无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684件,解决了46.4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完成2127件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制定和水费收缴,收取率、收缴率均达100%。

全县电力保障、广播电视覆盖率、网络宽带覆盖率均100%达标。

教育扶贫阻断代际传递

眼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二、第四民族中学和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全县办学条件正持续改善。

澜沧县瞄准素质短板,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就学、资助,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为重点,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2014年以来,澜沧县在教育领域共投入资金4.86亿元,抓好控辍保学、义教均衡达标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9年通过国家级验收。

针对“直过民族”地区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的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依托中国工程院的定点帮扶,争取到4.9亿元建设资金,将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打造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建设规划占地面积691亩,规划容纳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人。

澜沧县还把对“直过民族”不会讲汉语人群开展普通话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帮助青壮年劳动力从不会说普通话,到敢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十三五”期间,11个乡(镇)、33个行政村3216名“直过民族”不通汉语群众接受了培训。

一线传真

柠檬飘香日子甜

“无论从鲜果外观、果汁、品质来看,都是一流产品。”说起村里的柠檬,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糯福村马岭村民小组组长郭云川特别自豪。

马岭小组共有61户2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62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国工程院、省农科院协调帮助下,大力发展柠檬产业,从此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郭云川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郭云川到外地学习柠檬种植技术,回来后只要有时间就扎在柠檬地里研究,把学习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6亩发展到现在的10亩。

为了让柠檬产业惠及更多村民,他与村里的党员一起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动员村民种植柠檬。村民周状元在他的动员下种植了两亩半柠檬,并于2018年产生效益。村民们看到发展势头很好,也纷纷加入了柠檬种植。

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群众进行培训并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了柠檬产业的发展。目前,马岭小组已有60户种植柠檬308亩,户均5.1亩;2019年投产面积275亩,平均亩产达2吨,产值达247.5万元,净收入123.75万元,人均收入达5676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图片故事

吉他弹唱快乐生活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伴着吉他弹唱,节奏轻快的《快乐拉祜》新民歌,把现场游客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大家打着拍子一起跟着哼唱起来。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很多村民都会弹吉他,村民们穿着民族服装、弹着吉他的形象常常被游客分享到朋友圈里。

吉他元素、原生态歌舞,民族村落、非遗传承……老达保的文化特色不断被挖掘出来,通过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除了参加演出有收入,我们还做民族手工艺品,特别是拉祜族的挂包很受游客欢迎。”刚刚结束一场演出,村民李玉岚又动手制作拉祜族挂包。她和村里的几个姐妹合作建起展示中心,丰富了村里的观光内容,常常有游客前来参观拍照、购买特色旅游商品,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点,发展边境旅游,涌现出酒井乡老达保、竹塘乡蒿枝坝、糯福村老迈等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的美丽乡村。持续擦亮葫芦节、扩塔节(春节)、新米节、火把节、泼水节、山康茶祖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全力打造和提升“拉祜文化”“千年古茶”“糯扎渡”三大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2019年,全县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收入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0.8万户3.0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文化扶贫效应不断放大,群众脱贫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柠檬飘香日子甜,依靠柠檬产业,马岭村民逐步富了起来。

云南网记者 沈浩 李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