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 放怀天地外,得气山水间

欣赏江西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青联委员秦俊的瓷板画,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山水世界。他笔下的山水刚柔相济,苍润互补,让人感到温馨雅致。他的创作中,既有奇峰绝壁,又有云雾氤氲,近处树木葱郁、远处一叶扁舟,壮观不失秀美,深邃中可见灵动。从秦俊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扎实的基本功,不论在构图、用笔,还是山水意境上,都颇见功力。

秦俊说:“作家有笔,摄影师有镜头,而我可以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许,选择画画,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不论遇到什么难事、过不去的坎,只要走进画室,提起画笔,所有忧愁瞬间烟消云散,而在创作中你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拜师不易,终生受益”

因瓷而名,以瓷而兴。一千多年间,景德镇以她不熄的窑火,不仅烧造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登上制瓷业的最高峰,沉淀了独一无二不可重构的陶瓷历史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连血液里都流淌着陶瓷文明基因的景德镇人。

上世纪80年代,秦俊出生于景德镇。他说景德镇孩子的童年和瓷器息息相关,他喜欢瓷器,或许那就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因为家里条件艰苦,他高中毕业就在供电局谋了一份差事,工作两年多,无法找到工作热情,辞职了。想想未来的生活,母亲找到自己在高校当美术老师的同学,希望他可以教秦俊画画。在景德镇,画画或许就是最好的技能,也是日后生活的可靠保障。

2003年,秦俊拿起了画笔,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画就画到了今天,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那时候的我非常好动,但是特别奇怪,走进画室,提起画笔,感觉周围一片寂静,心立马就沉静了下来。当一棵棵树,一块块石头画出来的时候,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知道自己喜欢画画。”秦俊说。

仅仅三个月,秦俊的绘画水平就突飞猛进,老师问他是喜欢山水还是花鸟,他说自己想从山水画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入人生的准则,欣赏若有若无的诗意。这样的意境给了他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老师将他带到了时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副主任曾军面前。

曾军系景德镇“珠山八友”汪野亭第三代陶瓷艺术传人。他有着汪派青绿山水瓷画的根基,有了师法自然、造化自然的丰厚给养,他的山水瓷画,在题材和形式的多样性中体现出与其性格同一性。

“第一次看到曾先生的作品时,完全被震惊了,他的瓷画皆严谨工整而不失生动之趣;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大气磅礴而不失细微之妙。在传承汪派山水的同时,又可谓独具一格。”秦俊说,“我是先生第一个徒弟,也是唯一一个,拜师不易,一波三折,却终身受益。”

美术界有一种说法“入室弟子”。入室,是指可以在老师身边看他作画,学到的并不仅仅是理论,这是很难得的。秦俊对恩师满怀敬重和敬畏,总是安静地看着先生作画,却不敢在他面前动笔、着墨,从来都是看完后,回到练习室闭门习画,把当天所学所悟一笔一墨转到纸上。

“要传承传统,也要发展和创新”

“看先生创作也是一种学习,但并不是去模仿他,齐白石先生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曾先生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去演绎青绿山水,他的山水瓷画,体现的是不泥古、不冒进、承前启后的‘改良主义’,比较有鲜明的个性和标签。”秦俊记得,先生一直告诫他从艺先从德,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这些年来,秦俊也越发在创作和生活中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性和重要性。只有多看书,才有书卷气,作品才有书香和独特的气质。

那时候秦俊跟随曾先生学画画,什么都不想。就这样画了整整五年,2008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先生让秦俊去试试,意想不到的是,秦俊的作品《江南秀色》一举拿下大赛铜奖。这个奖也让秦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瓷板 《碧山深处》56 × 110cm

秦俊说:“感觉自己一下就通透了,之前创作作品,想的都是细节,所以作品会画得很实,层次感不强。后来明白一幅好的作品不在于你的粗细,而是构图、留白、技法,以至于你的整个意境。我想突出自己的主题,不管是中景还是远景,都是为了衬托主景,其实这些先生都和我说过,但是自己理解不了,我可能比别人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来消化,来顿悟。”

创作到一定程度后,难免遭遇瓶颈,直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终于上了一个台阶,创作出突破自己的作品。秦俊也是一样,仿佛敲开了创作的大门,在之后几年,突飞猛进。2016年,他被评定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再来看秦俊的作品,完全不是通过传统笔法中“层峦叠嶂”、“沟壑万千”的大山大水来表现,而是通过片段小景和一角半边的构图来实现,显示出美学上的平易和朴素,更多了一些个人心得和个性特点。这是秦俊融入了自己心智和修养,独特的、充满了生命律动感的语言表现符号,从而为古老的山水语言注入青春的血液。

进入秦俊的《重叠青山翠影分》作品中,只见清风含笑,阳光送暖,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悉数抒发在笔端。画面中,铁线勾勒,青绿平铺,精微传神,清新隽永,若隐若现,内涵深刻表现出江南大地秀美风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深感生命美好,也令人体味到寸阴尺璧,乾坤造美景,时光有四季,且行且珍重。这一作品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

“传承陶瓷艺术是我的责任,不但要继承陶瓷艺术精髓,而且要把陶瓷艺术创作之路拓宽,融入现代元素,体现时代特征。”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8期]